《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王立菲教学学目标:⒈能生动地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唱出歌曲的意境。用和谐的声音初步完成二声部的演唱。⒉能在演唱中充分体现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⒊了解词曲作者及歌曲相关背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⒈弱起拍处的演唱。⒉力度记号的演唱。⒊合唱和谐准确。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合唱发声练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动听的歌声开始今天的音乐课。完成唱一唱:2、讨论合唱的表现手法。设问:同学们刚刚我们进行了三条合唱练习,你们觉得这三条合唱练习合唱的表现手法相同吗?(不同,有和声、轮唱、节奏型)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棒。有一位音乐家曾说过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由人声的多个声部构成的合唱艺术,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短小好听的合唱歌曲,这首歌传唱了七十多年,依然经久不衰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到底是怎样一首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欣赏《踏雪寻梅》:1、播放音乐,初听歌曲。思考:⑴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⑵请认真聆听歌曲,并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表达你的整体感受。⑶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你听到了什么声响?2、介绍词作者刘雪庵3、“踏雪寻梅”的典故。4、出示课件展示歌词。霁:雪后放晴。灞桥:有扶手的桥。⑴朗读歌词、有节奏的朗读歌词。⑵提问:歌词描绘了怎样一副场景?师总结:我看到的是一副这样的冬日宜人景象:纷纷扬扬的大学过后,天气晴朗,腊梅怒放吐芬芳,赏花人骑驴踏雪,白白的雪地上留下串串蹄印。忽然闻到一阵腊梅的清香,耳边只传来阵阵铃声“响叮当。。。”好一副动静皆宜的水墨画。5、“词与曲”的结合。师:这么美的词,作曲家黄自是如何为它谱曲的呢?⑴读词唱曲,画旋律线。提问:你们觉得黄自先生的曲写的怎么样?⑵师生交流:黄自艺术风格:诗化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词曲完美结合---旋律走向与歌词音律吻合。6、出示音乐家黄自的介绍。三、学唱歌曲。1、完整学唱第一声部。⑴跟琴唱谱,要求划拍轻声唱。⑵思考:每句后的休止符表现了什么?(是在寻梅,左看看右瞧瞧所以停顿。)⑶“好花采得瓶供养”这句的休止符起到了什么作用?(以音阶的跳进把歌曲推向了高潮后全曲结束。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⑷完整演唱第一声部。注意力度记号的表现。2、完整学唱第二声部。⑴学唱前十小节。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低声部是旋律吗?(节奏型,旋律相似只有一个小节不同)提问:你觉得表现的是什么?(低声部以重复性的音调描绘了驴儿的铃铛声,使歌曲极具童趣。)⑵解决难点乐句完整演唱二声部旋律。⑶加入歌词完整唱低声部。3、两个声部的合唱。⑴分声部与伴奏合作。⑵解决难点。⑶初步合成。四、欣赏专业少儿合唱团的演唱。师:刚刚我们一起唱了合唱《踏雪寻梅》很多同学都觉得我们唱的不够美,两声部合作不默契。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我国专业少年合唱团演唱的《踏雪寻梅》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演唱。1、观看视屏。2、说说专业合唱团唱的好在哪里?师总结:高声部为主旋律,演唱时声部需要突出些,低声部起衬托作用随着高声部的音量变化调整声音。《踏雪寻梅》这首歌曲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去找寻人间美景。山高路远,也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下节课我们将更好的完成这首歌曲二声部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