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国画术语解释VIP免费

国画术语解释_第1页
1/2
国画术语解释_第2页
2/2
国画术语解释六要-是五代(唐)(公元923-936)时期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绘画技法的六个要点。内容是:气、韵、思、景、笔、墨。这是从画法角度提出来的六点要求,简称“六要”。内容精湛透彻,,通畅易晓,历来很受重视,己成为讨论国画技法方面一个重要的术语。它的含意,荆浩在《笔法记》中的解释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染,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这一段话的意思,在笔墨一章中另有注释,这里就不详谈了。荆浩是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山水画独具一格,被称为唐末山水画之冠。他在太行山的洪谷进行了多年实际写生,有丰富的经验,又勤于对画理的钻研,有《笔法记》叙述了他作画的心得。另外还撰有《山水诀》一卷,见于著录。还有另外一个“六要”,是宋代刘道醇在《国朝名画评》中提出的。其内容是鉴别一幅画的水平高下时,作为衡量标准的立个要点。称为“识画六要”,不作为画法方面的术语。写意—“诗情画意”,“意在笔先”。是流传很久的两句成语,它说明作画是根据画意来进行的。画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笔意,笔意是造型方面的问题,以象形技法为基础。心目中有了经过洗炼的,意想中的形象,能够用笔直接画出来,就是有了笔意。再方面就是意境,这是按照题材内容进行构思的结果。这两个方面的“意”,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前者是对物象的深入观察,后者是对一个场面上各物象相互关系的综合观察,即六法中所谓的“应物象形”和“经营位置”。先立意,后动笔,按照意在笔先的次序来写画就叫做写意画。写意是和“工笔”相对而言的。造型方面比较洗炼,但并不是仅按表现形式来区分。写意画用笔也有繁有简,也有工整和奔放多种形式。有些画用笔极为工致,实际上是属于写意画技法。工笔—以“传移模写”技法为基础所作的画,叫做工笔画。“工”是描绘技巧成熟工整的意思。凡擅长于画某一种形象,己经成熟为一种模式,可以不加思索地按一定顺序画出这种形象时,就称为工于画某种画。一般是指按照稿本或直接应用粉本来朽出画稿,然后再勾描的技法。稿本往往是由传授,借临,或画者自己所创。在造型上己很成熟,作画时不是以意来运笔,而是依次按稿线画出。所以,工笔画的特点就在于,无论起不起稿,都是按一定模式来画出的。有时在形式上也可能有粗笔大写,但不可能奔放。工笔技法特别适用线描来表现物象。界笔—也叫作“界画”,是依靠界尺来画直线条的一种技巧。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吤画适于画建筑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没骨法—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这种技法早在公元557年以前就由张僧繇创始,其形式是用青绿重色画的山水画,并染出明暗部分,与西画的形式相似。在敦煌石壁画中,也有这样的画例。花鸟画应用没骨法,始于北宋的徐崇嗣,“崇嗣创造新意……号没骨花”。徐崇嗣善于画芍药。没骨画法表现芍药、牡丹、荷花、芙蓉等花卉,特别显得娇艳。墨分五色—是指用笔方面的墨色变化,五色即:浓、淡、干、湿、燥。破笔—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对效果来说,指落笔后用力把笔头往纸面压下,笔头散开的效果。另一种意思是指下笔的部位。在轮廓之内来分清结构,如画山石,起手一笔为勾,即框出外形,第二笔就叫做破笔,分出山石棱面。泼墨—用水墨淋洒的方法代替渲染,相当于水彩画的湿画法中某些技巧。有时以水墨面积的效果来造型,下再另用笔去勾画,也属于泼墨技法。在山水画中另有一体,先用泼墨影出大体构图,再逐步用笔添画而成,叫做“泼墨山水”。泼墨的效果比较湿润灵活。唐诗中有“水墨淋漓幛犹湿”的句子,用来形容泼墨效果很恰当。勾勒—以写的方式勾画形象,运笔疾速而有力,这种技法称为勾勒。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国画术语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