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1行,字数300-500)日本曲艺的一种。又称万岁或万才,日本式的相声表演。一般由两人表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见长,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漫才源于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万岁。即把拜年作为一种仪式,由艺人头目和配角为一组,头戴乌纱,身着大礼服,到各家以风趣吉祥的语言道贺,然后击鼓表演歌舞。据说这种歌舞模仿的是唐朝的踏歌舞。这种表演在镰仓、室町时代称作千秋万岁,民间出现了许多艺人。发展至江户时代,甚至连爱知县的很多人都来江户町表演万岁卖艺。到了明治时代,万岁的内容已不单纯是拜年贺词,而是把传统的《三曲万才》和《御殿万岁》融为一体,改称万才,并由艺人园辰于1887年首次作为舞台艺术搬进了剧场。万才后来又改作漫才,形式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融进了口技、舞蹈、歌唱等艺术,而且出现了戏剧漫才(相声剧)、多口漫才(多口相声)以及女漫才师表演的漫才。二、研究现状及不足(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1行,字数1000左右)在中国传统的对口相声中,表演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逗哏,另一个捧哏,相当于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传统的相声艺术中,就有“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缝活精彩。”的熟语。意思是说:在对口相声中,逗哏虽然是主角;但是,它的艺术功能只占到百分之三十。捧逗是配角,其艺术功能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之多!相声艺术在给人们创造幽默与欢笑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理想道德魅力的人格。捧哏角色,艺术贡献大;而报酬少,功名所得少。如果相声表演是一盆耀眼夺目的盆景的话,逗哏是耀眼的红花;而捧哏就是默默奉献的绿叶。再做一个比喻,将相声艺术形容成为一个家庭。逗哏是父亲的角色,而捧哏则是母亲的角色。捧哏角色,体现了母性与大地的胸怀。在日本漫才艺术中,也有类似的艺术角色分类;不过他们不是叫做“逗哏”,“捧哏”,而是叫称“上手”,“下手”。以下是日本笑辞源收集的漫才,落语用语关于“上手”,“下手”的解释:上手——かみて。逆は下手(しもて)客席からと舞台上からでは右左が逆になるので、上手、下手という。客席から见て、左が下手。右が上手。意思说:“上手”;相对应的叫“下手”。从观众席角度上观看与从舞台角度观看,“上手”、“下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以观众席角度为基准,居于左边的演员叫下手;居于右边的演员叫上手。在中国的相声艺术中,“逗哏”,“捧哏”,的位置与日本漫才艺术的“上手”,“下手”位置相反。也就是说,以观众席角度为基准,中国的相声表演以左边为主角;而日本漫才则以右边为主角。无论是“逗哏”,“捧哏”;还是“上手”,“下手”,两个角色通过对话,对语交流,将相声情节中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并将非常理,非逻辑的结果展现出来,产生强烈的,矛盾的对比和结论;从而,结出幽默,喜剧的效果。通常,一段完整的中国相声由四个部分组成,既“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有的垫话像跟观众聊天,聊的内容是大实话,艺术术语叫做“题外话”,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转入“题内话”,转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声的“垫话”以“题内话”居多。“瓢把儿”,就是由“垫话”转入“正活”的过度部分。“底”,又叫“攒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这个“底”无疑是最强烈的“包袱”,把整段相声推向高潮,在笑声中结束了相声。一段完整的相声由四个部分组成,既“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有的垫话像跟观众聊天,聊的内容是大实话,艺术术语叫做“题外话”,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转入“题内话”,转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声的“垫话”以“题内话”居多。“瓢把儿”,就是由“垫话”转入“正活”的过度部分。“底”,又叫“攒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这个“底”无疑是最强烈的“包袱”,把整段相声推向高潮,在笑声中结束了相声。另外;日本漫才艺术中,对于类似中国的“逗哏”与“捧哏”的角色,还有另外一种描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