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红楼梦》的翻译策略及制约因素【摘要】《红楼梦》全书完稿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节译或全译。《红楼梦》译本有近20种文字,近60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种。本文将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试看《红楼梦》的翻译策略及制约因素。【关键词】《红楼梦》;翻译;典故翻译工作是源语作者与目标语读者之间交际过程的一部分,译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用的策略方法、翻译技巧都受翻译目的影响。《红楼梦》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如何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介绍给外国读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所有译作中最完整的两部作品就是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霍克斯的英译本。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技巧也有所不同翻译时中英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确切。不同作者对原作中文化的传递、表达各有千秋,杨译和霍译在对《红楼梦》原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处理后所展示给各自读者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文化,前者更接近中国文化,而后者则在中国文化中杂糅了较多的西方文化的成分。一、《红楼梦》的翻译策略1、在翻译典故上的特点“典故”一词在《辞海》中被释义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来历出处的词语”。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典故一般出自于文学著作、历史事件、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不易为译文读者所熟悉和接受。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构成了这部作品语言方面的一个特色,是这部典藉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由于译文读者缺乏源文典故的背景知识,这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通过比较译者对于典故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倾向。下面就杨译本与霍译本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翻译典故上的不同特点:杨译本主要采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而霍译本则倾向于在译文中进行增译或意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有其背后不同的原因,我们能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目的论学派认为翻译批评不能单凭规范性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译本的优劣,而应把翻译策动者,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等纳入批评范畴,翻译是否达到目的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翻译活动的策动者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红楼梦》两英文全译本的策动者是完全不同的。霍译本的策动者就是霍克斯本人。他曾留学北京大学,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热爱,他辞去了牛津大学教授的职位,来专心进行《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后来,企鹅出版社找到霍克斯,愿意为他出版译作。他在译本的前言里写道:/我恪守的原则就是力求翻译每一样东西,甚至是双关语,,假如读者能稍微感受到我读原著所感受到的快乐,我这一生也就没有白活了。在霍克斯的翻译活动中,策动者和译者没有什么矛盾,他们的翻译要求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译者心目中有明确的读者群:西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而且译者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向读者传递他在读原著所感受到的快乐,因此他的翻译策略也主要是面对读者,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他在翻译典故时主要采用了增译或意译的策略,来传达汉语典故的意思。与霍译本不同的是,杨译本的策动者是当时的外文出版社,当时国内的红学研究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学研究,他们要求文学要符合政治要求。杨宪益接受了这一委托,根据策动者的要求,确定了翻译的目的。他为了传扬中国的文化,强调译文必须要非常忠实于原文,翻译的对象没有霍克斯那样明确,根据当时的环境,主要对象是亚洲及非洲懂英语的人,因而他在翻译典故时主要翻译策略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再现原典故的形式和意义。2、词汇意象的翻译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文化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民族的传说,以及各民族初建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及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一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给人们的联想意义是大不相同的,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