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音乐感受力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的,同时又是从一个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刚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一目标,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感受力是是基础,表现力是建立在感受力之上的,创造力则是音乐能力的最高境界。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则应该从幼儿入园开始,对幼儿进行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发展这目的。一、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优化音乐活动二、要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较大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精心组织、安排、优化每一个音乐活动。1、情感交融随机地在幼儿活动中间融入相应的音乐内容,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化、游戏化。如: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大雨学唱歌曲《下大雨》,模仿着雨点的节奏:“滴答、滴答”;玩汽车时,就学唱歌曲《小汽车》,模仿着汽车喇叭声的节奏:“嘀嘀嘀、嘀嘀嘀”;把《娃娃家》改成有情节的《娃娃上灶》。在此景、此情、此歌中的相互交融中,幼儿学歌兴趣浓,理解容易、掌握快。从而摒弃为他表演的观念行为,在快乐中学习、体验,激发幼儿内心积极、主动的情感、以幼儿的情绪、感受力为基础,在追求过程的完善,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2、唱、动结合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部位,包括四肢均能自由的活动。可以与歌词匹配,也可以不匹配,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的特点。但是美国一些音乐家认为,幼儿不应该过多地教舞蹈动作,应让他们充分地自然地听音乐,自由地跳起来,反映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如歌曲《雪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漫天飞雪的奇如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的欢快的情绪。在音乐实践中,我们打破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分类,所有的曲子都可以在幼儿高兴地边哼唱边律动。幼儿通过自身艺术动作的参与,满足了好动的心理需要,感受到了音乐与动作的直接体验,在足够时间的心理需要,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参与音乐和动作表现的“乐趣”。3、多种形式综合活动采用正规的音乐学习活动和各种非正规的音乐活动,一般每两次的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从选材、准备到教法、评价都做精心地设计,尽力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形象性、创新性、评价的客观性、求实性,使每个活动都为下个活动提供改革为借鉴,成功这经验。另外开展一些非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卡拉ok演唱会”,每月一次的“我会唱,我会跳”,每两周一次的“小小音乐会”等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希望受到成人和伙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的需要,又使幼儿有一种荣誉感,更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4、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利用课件的声音、图像、色彩、动画集一身的视频效果,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信息的刺激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青蛙在田里跳来跳去,伸长舌头吃害虫的动态,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情不自禁地会哼唱起来,离开自己的作为,学着青蛙的样子蹦蹦跳跳,伸出舌头吃害虫。这样,幼儿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快,效果好,从而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把握歌曲的基调。例外运用还可以丰富幼儿的联想,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歌曲“奇怪的果树”屏幕上可出现一棵树,把幼儿想象出来的许多奇怪的果子长上去,产生有趣的动画效果,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使音乐活动充满了“妙趣”。三、整合其他领域,在感受音乐之上再提高1、“音画合璧”开拓音乐视野黑格尔再《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家的领域”。这充分说明绘画是凝固了音乐,音乐是绘画的活动。策略1:在音画转换中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