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导学案(编号05)课题:《伤仲永》课型:文言文教学主备人:陈忠堂审核人:【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教学流程】一、预学(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下列各题)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2.掌握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3.识记重点词语①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②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③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④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⑤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⑥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二、互学1、导入:王安石的图片导入。2.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6.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8.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三、评学1、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精要点拨。2、学生在班上开展背诵竞赛。3、学生积累文言词句。4、巩固训练。默写落实(增加)【检测题】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2、《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3、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