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反思小学课文中常常会安排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成语古诗,对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般比较喜欢。组织学习《自相矛盾》一文时,在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以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感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而揭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准备抓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和最后楚国人“张口结舌”的结局进行。我的预设是,学生一定会批评楚国人前后夸口的不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张口结舌”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但是,在学生找出楚国人夸口的语句以后,他们在谈自己的体会时,却为楚国人想起了怎样不使他自相矛盾的方法来:“我觉得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时应该这样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除了我的矛,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其他学生的思维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感染的,马上又有学生为楚国人夸口他的矛想起了主意:“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时应该这样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除了我自己的盾,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我想,回答问题的学生已经跃过了我的预设,他们不仅已经充分理解了楚国人自相矛盾的错误所在,而且已经在为楚国人最后不张口结舌、说话不自相矛盾想办法了。但一般学生是不是已经充分理解了楚国人的错误呢?因此,我还是想让学生回过头来,让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认识楚国人的错误。我问学生:“楚国人会不会想到在做生意的时候像刚才那两位同学那样说呢?你从哪里看出来?”我的临时预设是,让学生能抓住“夸口”这个词语,理解楚国人前后夸口语言中的重点词语来认识他的前后矛盾。学生很快找到了“夸口”这个词语,我和学生由“夸口”这个词语想像了楚国人的自得,然后抓住楚国人语言中的“什么矛都戳不穿它”、“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来理解他的自相矛盾,并在这基础上感情朗读楚国人前后夸耀自己的话体会他的洋洋自得。接着,再体会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样子,想想他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如果后悔的话,他以后会怎么说。由此再返回刚才那两位学生为楚国人想的办法。这样就自然得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说话、做事不能前后不一致,不能前后抵触。语文课堂上,有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的思考会出乎教师的预料。如果这些思考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那我们一定要积极利用,因为这是语文课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像上述案例,学生为楚国人想办法,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这样的回答对课堂教学是很有用的,他能帮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认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学生的道理。伊索寓言教学反思教学寓言故事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寓意。我觉得,学生准确理解寓意,除了能从具体的故事抽象出所讲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我在教学《伊索寓言》一课时,就按着上面的认识,注意设计好坡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言的寓意。《伊索寓言》一课中的三则寓言,故事简单易懂,而且在叙述完故事以后都直接把寓意告知了学生。在学生读懂故事,找到揭示寓意的那段话以后(其实也不用找),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知道了寓意的来由,我让学生首先将寓意再次回归到故事之中。比如,在学习《狐狸和葡萄》以后,学生知道了这个寓言故事所讲的道理:“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我让学生联系故事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学生能将“无能为力、做不成事”与“狐狸想尽办法却吃不到葡萄”对应起来,能将“时机还没有成熟”与“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对应起来,我就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寓意的来由。知道的道理只有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那才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寓言的寓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知道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例子会经历两个阶段,即从例举“疑似”案例到举出真实生活案例。经过引导启发,学生分别列举了一些事例,从中可以了解到它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寓言故事所讲的道理,学生只有能例举生活中真实的例子,而且离开了故事的“原型”,那才算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例举“疑似”案例,这说明他们离真正掌握寓意已经又近了一步。这时,教师要及时、科学地点拨,学生就能“跳一跳而摘到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