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日志语文组饶小红人们出游于山水之外,或漫步于花草之间,心旷神怡,有时就不由自主地要念出两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不仅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读得好了就更能表达出自我在当时的心境和感受。在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对诗歌与散文的教学: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教材中也会经常看到反复朗读课文的字眼。教学中我也深深地发现离开了对原文的认真的朗读,一切分析、解说、复述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若能以读带讲、边读边品边议,也许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美丽的教学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带讲、边读边讲的方法。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好诗呢?当然,把诗词中的字都认全了是最起码的要求。连字都认不全,读出白字,那诗词的意境就全都没了。用朗诵法时教授本诗分为三个层次:入境、入情、入神。三个层次逐一递进,难度也越来越大。一、入境“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像,并把自己置于图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首先了解背景可入境:《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其次,看作者所选的意象,由意象组成的图画。诗一开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气势恢弘,然而后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人联想起时间的不复返,豪迈中的悲怆更让人同情;然后是“高堂明镜”在“悲白发”,人生的可悲可叹浓缩到了一天当中,不由扼腕。进入李白的瞬间喷发的情境对整首诗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就要先入图。当然,光体会这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将这隐藏的意味拿出来才真正能表现出诗人或词人的情感。二、入情诗人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机械再现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想透过字里行间表达出他们的某种情感才是其写作意图所在。读诗的人,只有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才能真切地让听者领悟到这诗词的内涵。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