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中新课改的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就美术这一学科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一、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影响,树立创新的教学核心、宗旨。1.注重视觉形象,直接观察获取知识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以灵情感的共鸣,激触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比如我在上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热带鱼》(记忆画)一课中,利用影碟机放映海底鱼类生活的影版。看影片之前,先提出观察目的与要求,带着疑问观察。影片以其特有的动感,真实感吸引住了孩子们的视线。孩子们一边看,我一边提示“你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鱼?”“小鱼儿身上有些什么样的花纹?”“什么颜色?”“它们喜欢在哪儿玩,吃些什么?”等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指导观察。学生们在看和说的过程中,既轻松获取了一些鱼类知识,记住了鱼的特征,也掌握了记忆事物特征的方法,且形象记得多记得牢。课后,要求学生再去观察其他事物,比如鸟类。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画下美丽的鸟儿。在教学过程中,不光可以用直观教具(电化设备等),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游览,增长见识,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2.让活动进入课堂,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儿童的成长过程都经历过一些造型游戏活动,其演变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变化,我们就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智力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游戏活动带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由于长期传统的美育教学影响,认为画画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的。其实这种教学往往事得其把,达不到预期效果。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些有益提高审美,创造美的活动,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目标,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思维创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二、巧妙设制课堂,轻松教与学传统美术除了画画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了,沉闷而又乏味。学生照着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极大限制。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过程,新的美育教学应当更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我在上小学美术课本第七册《人物动态写生》一课中,分别在同年级两个班上课。A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等方法,把写生技法要点反反复复多遍讲解,提出作业要求,再让学生观察后写生。一堂课下来,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交来作业,几乎找不出合格的。于是在B班,我重新安排教学过程。首先,我把讲与练的时间做了调整,做到“精讲多练”。为了更形象直观,贴近学生,我请班上的两名学生做模特,一边讲,一边演示,一边总结写生要领。然后,再让学生看一段运动比赛录像,观察运动中各种姿态。接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并提出“你能不能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下面的同学则说“你能把他画下来吗?”画完这个动态就另请他人表演,并且对作业进行讲评。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会有表演的机会,亲身参与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还让学生在愉快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极大提高教学效果。三、美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行不悖。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卷,如痴如醉的乐典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