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数学、语文等)优质课堂中教学技艺运用的实验研究》总结2013——2014第二学期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2.艺术的理论学习。3.收集了关于数学中的美的事例。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1、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调查,2、定期组织教研组老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3、实施时,根据调查资料,我们每2周进行一次集体同备一节课,在集体备课中研讨怎样在数学课上渗透艺术的问题,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课题实施的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三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大力开展数学教学艺术化研讨课。4、探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中的得失,改进活动模式,提高实验效果。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效,积累心得体会,写好教学经验文章。5、课题组教师根据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研讨,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说思路、谈反思,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6、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7、开展数学应用实践活动。数学应用实践活动分认识阶段的应用实践和探索阶段的应用实践两种形式。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交流、研究,确定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应大力开展探索阶段的应用实践。在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大胆走出课堂,测量生活中其他地方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第一,在课堂提问方面我们特别注重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具体做法是这样的:A、提问要量力而行。B、课堂提问要灵活。提问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3、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和上面,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4.开放式提问。如: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后,问:为什么必须是“任何不是0的数”?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第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方面也有所研究。要求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规范,鲜明,通俗易懂,且要具体形象,合乎逻辑。第三,注重挖掘教材的内在美。例如:杨辉三角就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简洁与灵巧美!《面积与面积单位》中体现了图形的和谐美。除此之外,数学中还有一些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如在分数运算中,由于倒数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辩证和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四、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努力方向:困惑: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其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同样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如何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努力方向: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