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研究及转变策略-----对影响学困生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及转变策略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被打破,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发展。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提倡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提法总体上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人文精神在教育研究中避免不了会受到各种家庭因素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回归在教育的发展中学困生阻碍了主体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学困生主要指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因此对影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家庭因素作如下分析:一、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校学生的生源来自全乡的九个自然屯,在这些学生之中单亲家庭和农民工留守子女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来,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什么都无所谓、无拘无束,所以对学习不专心、也不在乎。二、孩子的作息时间不科学。农村在农忙时节家长起得早,孩子也起得早,为了早些上山务农他们便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上课时学生便昏昏欲睡,农活过后学生的成绩也一落千丈。三、课后的家庭辅导不到位。近年来农村有些家庭中已经有大小两个孩子,在农忙时节家长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他们忙于生计,这样一来也许就出现两名学困生。四、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远离“学困生”这一区域,这类学生并不像其他学困生那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是由于父母过分的溺爱,使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在学校里老师倾其所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一边写字一边玩的坏习惯一回到家就会反复,在这种情况下即完不成应有的学习任务也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便跨入了“学困生”的区域。五、孩子入学年龄偏小。有些学生入学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差。有的不满7周岁就进入了小学生的行列,甚至有的不满6周岁也上了小学一年级,其实他们的本身根本不具备入学条件,学前的知识储备量不多,虽然其中有些孩子很聪明,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家长的辅导跟不上,他们的学习成绩便逐渐下降,久而久之便步入学困区域。1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密切配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因此基于以上诸多家庭因素对学困生的影响,对学困生的转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借鉴优秀班级的管理经验,进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与和谐,使学困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里自觉、自主、聚精会神地开展学习。二、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班主任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分解给各位任课教师进行转化。“学困生”的管理提倡师生共同随笔,记载教育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微小的进步。让学困生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在教师赏识地目光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三、进行适合学困生的课程教学改革。学困生本身在学习方面自信心不足,所以在教学上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开放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思考问题,乐于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和被肯定的幸福。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创造性的让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改革那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接受与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创建一种以“助”带“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将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每天都有微小的进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四、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常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及时、有效,激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五、与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要倾心帮助、要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要对学困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对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