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2、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即艺术家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以及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下有着不同的“自我”。3、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和分析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赏能力。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比较欣赏与分析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审美变化中的的西方人物肖像画。三、教学难点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上的变化。四、教学程序一)导入展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装——牛仔装——休闲装等不同风格的服饰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风格的?那么假如是让你爸爸或爷爷去选呢?引出人们不仅仅在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二)引出新课题《审美变化中的自我》1、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展示图片《人物龙凤帛画》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幅作品?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呢?学生:思考。。。。。回答问题①从社会背景来分析楚国当时的意识形态弥漫在神话世界中,“厚葬风气”兴盛②从绘画题材来分析“引魂升天”③从表现技法分析黑线勾描,设色平涂④从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符合当时“楚王爱细腰”的审美时尚以时间的顺序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图片晋:《女史箴图》——唐:《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捣练图》——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明:《西厢记·窥柬》这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对比欣赏与分析各时期的人物画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讨论2、审美变化中的西方人物肖像画展示不同时期的西方人物肖像画,一一分析与欣赏1480年贝利尼的《圣母子》——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1642伦勃朗《夜巡》——1784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1870-1873年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1893蒙克的《呐喊》——1905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思考:对比两幅作品《蒙娜丽莎》与《马蒂斯夫人像》提问:比较两幅人物肖像画,发生了哪些变化?三)课堂小结美术家在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差异表现得非常微妙的,这种自我也通常都是美术家主动而且自觉表达的。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二、新授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