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难点: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摆小棒的游戏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图)师:现在每人有11根小棒,在小组里分工合作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然后把你摆的情况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在小组里摆小棒。教师巡视。组织学生汇报。有的学生摆正方形,有的学生摆三角形。摆五边形。师:如果老师有12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怎样计算呢?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个)师:现在我们是用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该怎样摆?怎样列式呢?生:11÷4=?师:这等于多少呢?该怎样书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师:请你用小棒代替草莓,每2根小棒一组,然后列式计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说。师: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仍然是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学生说。师: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剩下的1个,叫余数。这个结果表示的就是摆了3盘,还剩1个。师: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尝试做。学生汇报。2.教学例2.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让学生依次拿出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师: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生: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师:如果用一堆小棒摆正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为什么?在小组里摆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可能剩4根,3根,2根,还可能剩1根。总之剩下的根数一定会小于5,因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剩余的结果怎样?生:剩下的小棒根数一定比3根少,可能是2根或者1根。三、巩固练习小明买来13个苹果,平均分给奶奶,爸爸、妈妈,余下的给自己,小明自己还有多少个苹果?四、总结提升。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四.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完后有剩余7÷2=3(盘)……18÷4=2(个)9÷4=2(个)……110÷4=2(个)……2(根)11÷4=2(人)……3(枝)2.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并体验成功的快乐。重点难点:重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指定学生回答。(余数小于除数)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3.师: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用算式说明。生:13÷4=3(组)......1(根),结果分成了3组,还剩1根。师:除法的计算也可以写成竖式。(边讲解边板书除法竖式)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试一试。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教师巡视。(正好分完,没有剩余,那么余数就是0)师: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你学会了吗?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2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指定两名学生板演,最后组织学生交流。2.教学例4.师:当被除数比较大时,我们能不能一眼看出商是几?那我们又该怎样试商呢?(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4)生回答。师:自己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习题,教师巡视,组织学生交流,集体订正答案。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7÷32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