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商丘市睢阳区胜利小学耿娟说教材《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的一篇主体课文,叙述了包公施巧计审驴,抓住小偷替穷人找回被偷的驴的故事。塑造了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形象。说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学生已具备读文识字的能力,初步具备把握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品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自主读文感悟,把握课文大意,着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所包含的意思,感悟主题,受到熏陶和启迪。说教学目标1.学习5个生字,积累“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包公审驴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感悟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3.想象、表演捉住小偷后的情景,加深对“侧面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说教学重难点目标2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需用心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说教法学法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2.自主探究,合作研讨。3.启发式教学。包公——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由于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当时的百姓都知道包拯,直呼他“包公”。(在当时公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解读题目,提出疑问•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审驴的结果又如何呢?•读准字音:•挣()钱辔()头•听差()耷()拉•圈()栏懊()恼•惊慌失措()冒()名顶替zhèngpèichāidājuànàocuòmào预习检测词语我会读唯一悉心照料惊慌失措懊恼审理案件冒名顶替遵命闻所未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两头驴的句子。你从这两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刘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审?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包公审驴过程的句子。•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细审毛驴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饿—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放包公: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知识渊博假设你就在现场,你想对文中哪个人说话,说些什么呢?包公小偷刘五衙役……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计谋要用在正确的地方!思维延伸•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说板书设计包公审驴起因——换驴经过——审驴足智多谋结果——得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