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花朵的芬芳伴着浓绿的草香,让小鸟的歌唱穿越城市的围墙,让地球成为美好的人间天堂……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走进一篇与环保有关的课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本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大雨和洪水冲毁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二、说学情课文“言简意深”,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质疑能力都有待培养,因此,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一定难度。三、说教学目标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如下三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绿色的家园。四、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五、说教法学法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将采用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讨论、读中理解,感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六、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新课程理念,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二)读思结合,探究新知。(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呢?”问题浅显,却又统领全篇,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综合概括的能力,架起了旧知与新知联系的桥梁。(二)读思结合,探究新知这一板块的学习,我主要通过“首尾对比,感知村庄之变化”和“多元阅读,探究变化之原因”两个环节展开教学。1.首尾对比,感知村庄之变化。“同学们,这个小村庄原先有着怎样的美景?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出示句子: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下面,就让我们把这些词句送入课文,再次走进这个小村庄吧!”我为学生配乐范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朗读中娓娓而来,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被带到文本之中。“这样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美丽。“看到这美丽可爱的小村庄你的心情怎样?带着喜爱的心情,请大家齐读。”接下来,我这样过渡:“一个多么美丽可爱的小村庄啊!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可是现在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在诵读的一瞬间,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变化,将深深地触动着他们的心灵。教师适时追问:“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呢?是什么原因是那个美丽可爱的小村庄在一夜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下面我和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将深一层地探究村庄变化的原因。2、多元阅读,探究变化之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这里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一读、画一画等形式,找出文中描写村庄毁灭原因的句子并小组内交流。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几句进行交流: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里我将抓住重点词“谁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如果你是小村庄的村民,你家想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