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隆中对》选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前半部分。课文虽然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也就是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陈寿与《三国志》,3、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解,理解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是:1、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的华章。三、教学重点着重理清隆中对策的思路,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悉心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四、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隆中对策,如何评价诸葛亮”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五、说教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六、说学法1、学生充分预习用心爱心专心1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2、熟读课文3、对课文质疑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第一个环节是导语设计,因为《隆中对》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背景资料,在人物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人物。所以我采用了背景资料导入法,既可以节省时间,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我绘制了一幅东汉末年天下形势图,配合挂图,介绍背景资料:(挂图)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汉末的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此时群雄逐鹿,豪杰并起。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身为汉室宗亲、帝室之胄的刘备有兴复汉室之心,却无定国安邦之策。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恭请诸葛亮,向诸葛亮询问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