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摘要:“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打不过任何人;而如果软实力不行,不打自败。中华民族如果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事关全局,刻不容缓。一、文化自信的提出2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2]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却日趋加剧,这需要各国共同思考人类命运,形成一种健康的未来发展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时代,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缘由及影响是全球性的,其有效解决有赖于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期盼,也是应对当前挑战、加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华文化始3终固有“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有“四海一家”的普世关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意识……总之,中华文化有以“天下为怀”的境界,始终坚守发展自身、回馈世界的理念,“一带一路”、亚投行、新万隆精神就是中国在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相应承担的大国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定能乘势而上,对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就是其在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文化自信既然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那么,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是:理性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4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产生,都与文化担当意识的缺失有关。文化担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在对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即深厚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勇于担当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没有文化的自知之明,在民族危机的时候人们往往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在民族崛起时往往产生文化自负的心理。自卑或自负的心态都不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卑是指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5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中国近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屡遭挫折,国人逐渐从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的迷梦中惊醒时,却跌入民族自卑、文化落后的泥淖难以自拔,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卑。以至于在五四运动中,有些学者在爱国、振兴、拯救的愿望下,曾急切地提出“丢弃汉字”“抛弃传统文化”等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更有学者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罪恶感和赎罪意识,甚至“在潜意识中居然已经发展到对自身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