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节日礼物》【学习目标】(1)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到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由低到高、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乐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1.重点:体会观察位置的不同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2.难点:发展空间观念,能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景物范围。【教材处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本着开放性教学理念,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下处理:1.课始以古诗导入、让新知识学习与国学相结合,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2.在构建新知环节,将教材的数学活动分解成:“由低到高观察物体”“解决实际问题”“由远到近观察物体”三个环节,层层深入,降低活动难度。3.在拓展新知环节,采用同桌交流合作方式,观察讨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教学方法】开放式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观察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2、师:到底从远、近、高、低各个位置来观察物体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观察物体。(二)操作交流,构建新知活动一:体验从低到高观察物体(1)教师提问:在桌子中间只放一个水瓶,请你想象一下,从低到高观察桌子和桌面上的水瓶,这个过程中你看到的画面会是怎样的?(2)学生活动:在桌子中间只放一个水瓶,先蹲下观察,再慢慢站起来观察,感受变化。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完成,把你观察过程中发现的变化,和你的同桌说说。(3)集体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观察到的结果与大家分享?预设1:看到的水瓶越来越多,最后看到水瓶的上面。预设2:起初只能看到桌子的边缘,慢慢的起身后,可以看到整个桌面。(4)优化小结: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了从低到高观察,范围越来越大。活动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过节喽,奇奇家的桌子上放满了小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这可引起了小狗贝贝的好奇,他很想看个究竟,你们想知道贝贝是采用了哪些方法观察的吗?现在我们去看看吧(出示课件).(1)教师提出要求:想象一下每次贝贝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猜想给同桌说一说(2)学生活动:下面有四幅图(课件出示),请你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课本61页用①②③④标出来。做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做法和理由。(3)优化小结: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站得越高,看得越多。(4)过渡语:这真正如古人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你能用刚学习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是的,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画面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时,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大,看到的物体越来越多。活动三:体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从低到高观察到的物体范围是不一样的。那么从远到近观察到的物体又有什么变化呢?(1)教师提出要求:现在请后面的同学观察教室前面,说一说你会看到那些物体,那么第一排的同学呢?(2)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从教室后面慢慢向前走,体验边走边感觉你的视野范围有什么变化?看到黑板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从远处观察,物体小,观察到的范围大;从近处观察,物体大,观察到的范围小。(3)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大家相互说说。(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1、完成62页“说一说”“试一试”小明也有这样的经历,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1)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由远到近看物体,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观察到的物体越来越大。(2)学生活动: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