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溅起的浪花我上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在反复朗读全诗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旁征博引,把这首诗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诗中第八小节有一句话“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句话比较难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举出例子证明它的准确,其中有一位同学举了张海迪的例子。他说,张海迪高位截瘫,三分之二的身体失去知觉,但她有远大的理想,有美好的愿望,靠顽强的毅力自学了七国语言,学会了针灸,而且成了著名的作家。这位同学甚至还用了一句张海迪经常用来鼓励自己的话:轮椅让我矮三分,我让人生步步高。最后,他还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张海迪没有崇高的理想,他一定会自暴自弃,会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是理想让这位高位截瘫的不幸者鼓起了生命的风帆。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就在我准备继续讲课的时候,另一名男生“噌”地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认为‘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句话有问题,刘胡兰被敌人逮捕了,那么她就算一个不幸者,为什么她没有绝处逢生,反而遭到了敌人的屠杀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这名男生。我稍微镇定了一下,先充满激情地肯定了他的求异思维,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学习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我让学生围绕这位同学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们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群情激昂,讨论也非常热烈。几分钟后,已有几名学生举起了手,一看那急迫的眼神,就知道他们都想尽快阐述自己的见解,我也以欣赏者的身份,听着学生的发言:学生1:“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刘胡兰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怎么能说他是一个不幸者呢?”学生2:“刘胡兰被敌人逮捕后,不出卖党的机密,就她本人来说,她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学生3:“刘胡兰牺牲后,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楷模,是每一个革命群众的楷模,她是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学生4:“刘胡兰牺牲时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她十几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临危不惧。她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损失,我感到很遗憾。”……同学们个个慷慨激昂,大有“指点江山”的味道。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都是瞄准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展开的,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对一个十二三岁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够理直气壮地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是难能可贵的。一番辩论后,我发现刚才提出问题的那个同学在轻轻地点头,似乎还挺赞赏大家的意见。语文课堂上溅起的这朵小小的浪花折射出耀眼的光彩。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却从中发现了同学们的闪光点。他们思维敏捷敢于创新,而且知识面也较广。下课后,我继续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不要人云亦云,因为“相反相成各成理趣”。希望我们的课堂上多多溅起这样的浪花。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之后,我采用了已“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的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参与课堂研讨。这样,有助于师生情感上的融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