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摘要贾平凹的长篇乡村现实主义小说《秦腔》被誉为“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作者在后记中提出,他是通过这部作品为自己逝去的故乡、为改革下的中国农村树起了一块碑子。小说全景式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村逐渐衰亡的状态。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来认知它对农村社会现实和以秦腔为代表的文化衰落的情况;二是通过对引生、夏天义、夏天智的形象剖析,分析了解当下农民的文化心理;最后对整部作品的论述方式、语言等情况进行简单探究。关键词:《秦腔》;困境;文化;人物;特色目录绪论一、农村改革下的困境(一)生存之困(二)文化之困二、《秦腔》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一)边缘化的“疯子”(二)清风街的土地守护者(三)文化儒者——夏天智三《秦腔》的艺术特色(一)独特的叙事——疯子视角看世界(二)语言艺术——乡土语结语参考文献引言《秦腔》是贾平凹的长篇封山之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对《秦腔》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作品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对《秦腔》整部作品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试图从该小说刻画的现代农村新视角、新面貌,塑造的富有鲜明个性的引生、夏天义、夏天智等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析;对小说采用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一、农村改革下的困境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以戏曲秦腔的兴衰过程为线索,通过记叙清风街一年里发生的人和事,从而来反映整个清风街变迁历程。清风街是以贾平凹的家乡棣花村为原型,他自己也指出《秦腔》是为自己的故乡立碑,清风街里的人和事,棣花街上都能寻到蛛丝马迹。面对自己的故乡变迁,对故土产生了迷惘,他通过小说向读者呈现了中国农村二十年的历史变革,书写了对农民生存困境及农村文化的衰落所寄予的忧患与同情。(一)生存之困贾平凹在小说后记以“迷惘和辛酸”来表达农村写作之困,和他面对农村衰落的无奈与辛酸。透过《秦腔》对清风街日常琐碎生活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农民脱离土地后,农村衰败的现状。农村改革下政治经济腐败现象严重。被誉为清风街“毛泽东”的夏天义因为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受到处分,并由于七里沟淤地没成效而被下马,他的位置也被夏君亭所替代。后来夏君亭整垮秦安,乡镇基层内部斗争不断,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就如书中写到,夏天义下位,清风街也就开始走了下坡路。而乡镇一些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业绩,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直接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县的集体抗税事件,征缴七天只收到了全部税费的七分之一,瞎瞎武林等人聚众到乡政府闹事。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土地由于无人耕作而荒废。干旱导致庄家减产,而种子、肥料等各种税费也迅速上涨,农民生活日渐窘迫起来。土地已经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了,于是许多人不惜抛弃土地,去省城谋生存。清风街走出的人们有的在饭店当服务员,大部分以卖炭、捡破烂、贩卖药材为主,还有的人没有谁知道干什么,出去了也不再回来。回来的,就像年青劳动力白路、李建那样,去在省城工地上因支架倒塌,出了事故用白布裹了尸首回来。原本是件悲伤的事儿,却演变成了赔偿纠纷问题,丧事办理后白璐、李建就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离开土地的人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反而还不如种地。俊德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凭种地根本无力缴纳高额罚款,就带着全家去省城捡破烂。人们离土引发的悲剧并未停止,当夏天患智胃癌去世时,没有年青劳动力,连帮忙抬棺送葬的人手都不够,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七里沟在一场暴雨之后,东崖发生大面积滑坡,夏天义被淤地掩埋,村里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因没有精壮青年劳力而无法刨出其尸身,最后只能放弃,当作是厚葬了夏天义。随着劳动力的流失,整个农村一片萧条颓败,农民脱离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依旧在贫困边缘挣扎。小说中清风街的现实状况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个中国农村改革的真实写照。清风街为代表的农村典型,它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工业浪潮下社会的快节奏加快,农业发展难以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