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上《窦娥冤》教学实录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三、理解窦娥形象和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测验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3、下列成语典故和什么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一、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和作者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5、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一(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学生的错误,常把王实甫(fu)也当作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二、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四、分析课文1、开场的的宾白和科介(舞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