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教学设计长春版VIP免费

七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1页
1/2
七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教学设计长春版_第2页
2/2
长春版七上《破阵子》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以读贯穿课堂,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义;2、品读重点词句,并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及情感。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叙述辛弃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指出: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破阵子》,走近词人辛弃疾。二、初读感受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所以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指出朗读三层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情有味。1、学生自由朗读;2、请一学生朗读;3、学生点评。学生点评时定会说到感情的处理,以此为契机进入第三环节。三、再读理解预设穿插问题:1、刚才同学说读这首词感情是豪放雄壮的,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壮”)2、题目中还告诉我们什么?(此处插入对陈亮的简介)辛弃疾此时同陈亮在一起吗?(注意“寄”,并简介两人鹅湖畅谈之事)3、词中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壮”?要求学生以“读到‘’,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说明其对诗句的理解。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味,并穿插朗读,例如:①“吹角”:号角声苍凉雄浑。联系李贺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连”: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气势宏伟。②“八百里”“五十弦”为什么不直接写“牛”“乐器”?设此问意在使学生理解词有格律,并了解:辛弃疾词中用典较多,但他用典故却不拘泥于典故本身,往往取其神而用之,此处即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③“秋”:正值“秋高马壮”,点兵出征,预示着战争胜利的前景。秋景萧瑟,亦平添几分悲壮之气。④“君王天下事”指什么事?联系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了解时代背景。这一仗,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齐读2遍)4、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梦回”“可怜白发生”为什么“可怜”?“醉里挑灯看剑”中意蕴丰富。“醉”,因为喝酒。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久别重逢需把酒,友人离别要尽酒,征战沙场饮美酒。这里作者因何而醉?举杯消愁愁更愁。醉后不醉卧,反而挑灯。挑灯为什么不看别的,而要看剑?学生发表见解后补充介绍辛弃疾的前期经历。这剑,曾随他揭竿而起,曾伴他南下谒见天子,曾助他万人之中擒拿叛将,曾随他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经历过“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轰轰烈烈的岁月。而现在(穿插辛被免官的简单资料),人被闲置,剑也落寞,“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英雄无用武之地,思之怎不令人万分惆怅,愁肠百结?而此间心情,又能向谁倾诉?唯有同样抱负相似遭遇的陈亮罢了。再读全词,替辛弃疾倾诉心曲。四、拓展延伸后世对辛弃疾多有推崇。清代王士禎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新中国的元帅陈毅说:“东坡胸次广,稼轩气如虎。”将苏、辛相提并论。问:你认为辛弃疾为何如此受人推崇?学生发表见解。补充读辛弃疾的词:①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②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说从中读到了什么?补充: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在积极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的同时,也主动承担着民族的使命。他内心想的不是个人的恩仇,而是国家仇、民族恨。这,也正是人们景仰他推崇他的原因吧?尽管已近千年,但每每读到辛弃疾的词,总不免热血澎湃,恨不能飞越时空,追随辛将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完成以下这首小诗: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交流。五、总结。并在《破阵子》的朗诵中结束本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教学设计长春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中小学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应用尽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