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顾春霞摘要: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有效性教学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三分文章七分读”,选入中学阶段的大量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就是供学生“读”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而且出现了多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弱化、边缘化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作为优良的教学方式的朗读已被淡忘,以“阅”代“读”已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许多教师都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这无法量化无法考核的内容之上,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对文章的精雕细刻上和对“考点”的猜测模拟上。在近乎程式化、形式化的齐读中,学生读得味同嚼蜡,甚至还得装模作样。朗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已经长期被弱化、边缘化,只起到了一种装饰教学的作用。2.朗读机械化、模式化。教师不愿教导致学生不会读。聆听课堂里的书声,文章或慷慨悲凉,或激昂壮烈,或婉转缠绵,或清新明快,然而学生却是在有音无义有声无情地“小和尚念经”,“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千人一腔,万篇一调这样的朗读形式根本无法表达学生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只是多样化课堂的一种形式,被简单程式化。也有教师在重视朗读教学时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在课堂中,学生的朗读高低起伏,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缓婉转,读出了各种朗读技巧,然而表面上“声情并茂”,实质上却是机械化、模式化。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能力。然而朗读教学并非是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旨在完成阅读。朗读是为了更充分、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文本,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为了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而朗读技巧只能是一种为理解文本传情与悟情的手段和工具,任何“缺乏情感的丰富变化,技巧的运用也成了有形无神的赝品”。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途径要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走出误区,教师必须探寻有效性教学的途径,提高朗读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认识朗读意义,改革评价方式。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不能只把能量化、可细化的内容作为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更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上。朗读是一个人全方位地感悟自得的过程,是口、耳、眼、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情”的境界。因此,朗读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流畅精炼,阅读理解更准确深刻,语言感受更迅速敏锐,情感熏陶更丰富细腻。可以说,抓好了朗读就是抓住了听、说、读、写的关键,就是全面地反映和体现了语文素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措施是改革评价方式。如果考试是必须实行的评价方式,那么朗读能力的考查就应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比如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加语文听力的测试,播放一段优美文字,通过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考查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或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实质上是间接地考核学生的朗读知识与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朗读体验,才能和朗读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还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诗歌朗诵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