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高效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有人说: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好”并不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成绩优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之间的思维和理解新知的能力不同,接受知识的快慢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时候,务必深刻坚持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教无定法,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相同的。教师应该首先走出高效课堂模式唯一的禁锢。在近一年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大体编排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步骤为:情景设置----问题导入----认知讨论----实验验证----结论归纳----知识运用。在此,我以“探究——使用机械能否省功”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我们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思维开阔,不拘一格:设计一:学科渗透——从文学角度挖掘“功”的内涵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功的最初概念是如果对物体用了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学生对功的理解,只停留在力和距离这两个必要的因素上,这对于探究使用机械时能否省功过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是不利的,因此我在教授功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功组几个词,同学们组出了“功劳,功绩,功勋,一等功”等。加以引申,使学生明白,原来功是指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一种效果,或者完成了一个任务。反思一:这对学生后面学习内能做功,电流做功也做了一个铺垫。使学生对功的狭义理解,达到了功的概念的扩大化。然后问学生:“使用机械能否省功?”学生就可以理解不管采用什么机械或怎样的方式,所要完成的这个任务或达到的这个目的是不能改变的,使用机械当然不能省功。对初中学生来说,功的概念不像重力、压力、浮力那样有感性认识,功的物理定义与文学内涵的结合正好实现了这一点。设计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精心设问,让问题主导课堂。课本上对使用机械能否省功的探究实验是教师演示完成的,我觉得改为学生实验会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更直观,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实验。反思二:物理现象的研究过程及结论是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应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但是不能只让学生做而不思,教师还应体现他的主导地位,刻意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因材施教。在我们实际教学中,高效课堂容易成为学习自觉性强,思维反应伶俐的少数学生挥洒自己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容易成为被动学习的陪伴者。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教学过程应该崇尚分层励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取新知,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进步的快乐,使教学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