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责骂孩子,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相反会影响亲子关系。宽容的态度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最好不要拿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重要是孩子过去的表现和现在的行为。对孩子偶尔的退步不要表现出失望,要相信孩子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孩子的多数坏习惯都是无意识行为。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现孩子坏习惯后立即进行纠正发挥榜样作用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孩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不妨在平时生活中树立榜样,例如,找一位年龄相近的小朋友来住一些日子,天长日久,好的习惯形成与自然,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利用讲故事改缺点通过讲故事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循序渐进效果好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所以,纠正的要求不能太高,需要切合实际有耐心,不必操之过急。转移注意力孩子屡教不改千万不能认为孩子故意反抗,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又犯错了,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转移注意力,细心的家长可以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提上简明的提示图,时时提醒孩子改掉坏习惯。父母要真正走入孩子心里孩子的孤独感与生俱来,他又有比成人更敏感的感受,给他安全感是父母们该做的。0~3岁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是消除孤独的方法。尽管有爷爷奶奶等家人在身旁,但仍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对安全感的建立,这也是孩子孤独感的根源。因此,特别是3岁之前,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时光。另外,父母除了陪伴之外,还要学会沉静下来,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帮他寻找同伴环境学会放手。小区、公园,有时处处可找到同伴环境,但其中父母的行为模式很重要。如果家长过度防范和保护孩子,反倒制约了孩子内心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和世界。这时的孩子只有自己的感受,而且感觉会更强烈。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原本就有的能力,“善意”的保护会“剥夺”他的投入,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充分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特别是对3~6岁的孩子,更要懂得放手。同伴无龄化。为孩子找同伴是同龄的好,还是找大朋友或是小朋友好呢?在同伴环境中,年龄不是重要的,旁边大人的引领方式和引领方向才是重要的。聚会有主题。聚会除了大人间的聚会外,还应有个主题,若同伴环境是可预知的,可以提前规划、设定游戏,让孩子无论在语言还是行为上都能得到影响和收获,从而使聚会更有意义。如果同伴环境是无法预知的,家长就要适时放手了。如果孩子与孩子间发生了争执,可让孩子自己面对这一刻,并学会处理的方法。家长参与原则。带孩子进入同伴环境的家长,聚会时,要对孩子实行无压力、无批评、无过错原则。如果孩子出现过错,家长也不要过度批评,应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陈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