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清诗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读懂有一定深度的文言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3、能背诵第四部分。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探讨,互相促进;以“艰”为核心探讨诗人情感。2、以诵读和问题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三、情感价值与态度1、以文本为依托,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2、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难点1、如何才能读透文本2、怎样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学生来讲,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有一定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古文阅读的能力,况且本课文每句都有注解。但总体语言运用仍显艰深,理解难度大,因此将重难点定位为诵读法读懂文本,把诵读贯穿整个教学。深挖文本,提高学生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师问:“一篇”指的是哪篇?“志”怎样理解?生甲:“一篇”指的就是《离骚》,“志”就是作者的志向。生乙:“一篇”指的就是《离骚》,“志”就是作者的理想。生丙:“一篇”指的就是《离骚》,“志”就是作者的志向和理想。师问:何为“三致”呢?生甲:三次表达志向。生乙:多次表达志向。生丙:反复表达志向。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离骚》,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时是如何反复表明自己的心智。二、品《离骚》之味(一)解题1、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五种: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③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④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⑤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因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而写诗抒发感情。(二)、关于本文本文节选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阅读本文(不懂的可以举手问老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三)、教师范读三、赏《离骚》之韵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的“艰”表现在哪些地方?生甲:“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生乙:“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生丙:“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生丁:“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生戊:“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教师总结并板书诗人的“志”又是什么?生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至死不渝)生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生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效法先圣,正道直行)教师总结并板书2、第二段围绕“一个决定”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做了什么“决定”?“决定”前做了什么?“决定”后又做了什么?表明了怎样的心迹?生甲:诗人的决定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生乙:“决定”前很犹豫,“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生丙:“决定”后就完善自己的品格。“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