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济南的冬天》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3、思考并分析:(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4、朗读课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b.c.d.略)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2、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明确]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五、课堂总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