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山水画————以意造景写照心灵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抗拒与融和、矛盾与统一所形成的艺术世界。以意造景,写意胜于状物,万壑空寂天籁,鸣泉叮咚悦耳,动静之间,意会神通,心远境邃。墨彩淹润,渍染成趣,画不尽情,言不尽意,情深意远之心难以形之。山水画的意境,难得气势,气势出,境界出,生动即至。艺术是意象的表现,融现实自然和心中意象于一体,自然溶入一种运离尘嚣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以严谨细致的笔调,写山石之质,虚实相生,写危崖绝壁,雄健高远。山林树木,丰茂华滋,飞瀑溪流,动静其间;景象万千,气势磅礴,境界超迈,令观者胸中豪气与画中山水共存共生。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一幅画讲究布局巧妙,笔墨生动,虚实相生。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画论云:“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画的布局,是根据其主题内容的需要而经营位置的。模展式的构图,增强画中旷远的空间感。山之高、云之远、崖之危、壁之绝、气势俱出、意在画外,别出新意。立式取景构图,景色愈高愈远。远处层峦叠嶂,草木葱茏,山腰之处露有庄园,山间有瀑布、溪流、小径,有人活动。立山巅云端,极目远眺,心目之所及天地入胸臆。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超然物外,看天上云卷云舒的豪情,难于言表。笔墨皴染干湿互用写出山林形象的脉络,不求形似,而现幽深,以淡墨点苔,以示泉水漫流。景物似繁还简,生气萦绕,毫无迫塞沉闷之感,故作品才能生动地传达出“山水有清音”的恬静、自然、清幽之意境。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以有形写无形,以无声写有声,实属不易,重在强调生动的笔势,以灵动虚实的墨色写雨后云气翻涌、溪水奔流之势,以静写动、虚实相生,气势境界俱盛,似有奔腾涛声鸣耳际。“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画贵在章法别致,墨色流动,浑然交融,生气充盈,毫无板滞,浓淡破墨,气韵内含,水分渲染,层次深浅,飞动留白,墨彩光华,生动毕现。以抒情的笔调写出真挚感情。黄宾虹先生说:“近看只是笔,参差错杂,不辨所画为何物,而矫健飞舞,姿趣横生;远观则层次井井、阴阳虚实、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黄宾虹先生的画以书法入画,书法的线条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线条本身的力度优美,情趣、气韵、情感交织在一起,其画作也就有了生机,与人们产生了共鸣,作品也就有了感染力,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