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3.欣赏本文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本文是一篇以议论文为主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本文的文题。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峦叠障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话。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二.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停滞:因为受到了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不堪设想:不能想象未来的情况,指事情的发展会有很坏的结果。尖端:发展水平最高的(科学技术等)。三.课文内容讲解: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这两次谈话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段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的重点是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世界在变化”话语简短,却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准确地表明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而“封闭”、“自我孤立”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发展不协调的现实,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1988年期间国内虽有变化,但邓小平认为力度不够,能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才说我们“落后了”。而正是这个“落后”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制约中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段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作者的谈话思路十分清晰。首先从我国已经耽误了20年这一惨痛教训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还不重视科学技术,那么中国还将耽误20年,并从农业方面举例,有力的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面论述强调要把教育解决好。因为要重视科学技术不能忽视教育。再次谈到知识分子,阐明重视知识分子就是重视科学技术。最后将三个方面的内容上升到战略方针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两次谈话阐述的是一个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指出了对于生产力发展,即对生产力三要素提高起着推动的作用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是占第一位的,“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特色赏析:1.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严肃的话题,深刻的道理,读来却并不感到深奥费解。这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平易通俗的语言表达。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以其生活化的语言,强调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又如“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忍耐一点”“牺牲一点速度”,虽是通俗的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十分深刻。)2.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阐述。(文章从马克思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