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仅1985年到2014年的19年间,中央就下达"减负令"49次,近几年更是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共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为什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来自家长的压力。中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渴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面对中招、高招,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哇哇学语开始,就重点培养,为进入名校而奋斗。孩子在学校有做不完的作业,假期有上不完的辅导班,能不累吗?其二,来自就业的因素。自从高校的毕业生不再分配之后,高校毕业就要自主择业、孩子、家长都知道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只有成绩优异才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其三,来自教师的压力。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看的是升学率,校长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考评教师的时候,教学成绩成了主要的指标。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奖励,加班加点,给学生多布置作业,努力提高教学成绩。说起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多方人士叹口气:“无奈!家长、学生要升学,不玩命学,不行。无奈!老师、校长评优要看升学,不拼分数,不行。无奈!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政绩,不想个方法量化,不行。无奈!”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老师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校长交代;校长们说,考不好,没法跟教育局交代。层层交代,惟独很少人敢说:我们应向孩子的健康发展交代,向教育规律交代,向国家教育大计交代。学生减负,说了很多年,发了不少条文,但效果甚微。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放任学生不完成课业任务。教师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事一系列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的以加大学生的学习量为手段,而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作业量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大作业量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高目标的直接结果;二是四十分钟质量低而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产物三是一部分人错误的把大作业量与高能力等同起来,认为通过大量练习可以加速能力的形成。达到既减轻课业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我认为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不但是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精心研究好每一个学生、研究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情况、听课情况、听课品质、哪些学生是重点提问的、哪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哪些学生需要课下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根据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的课堂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在平时就要注意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说写作业的习惯,上课听讲的习惯,课堂上如何正确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课堂上上课的效率。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减负。也就是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上课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难,伸手可及。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自身感觉困惑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总会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