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校园树木大盘点课时一课时活动目的1、通过测量树高、树冠幅和树木胸径,掌握对树木的研究方法,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2、通过上述测量实践,深入研究校园树木的自然环境和相关的人文因素,初步树立综合研究事物的观点。3、通过对树木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活动重点掌握对树木的研究方法,学会测量树高、树冠幅和树木胸径。活动难点通过盘点校园树木,深入研究树木生长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竹竿(一长一短)并分别量出长度、皮尺、铅笔、橡皮。编制树木调查表。2、知识准备:活动前,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知识讲座或组织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树木调查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和工作流程。3、组织准备:建立调查小组,每组5—6人,推荐组长一名,明确各自分工。活动过程活动预设活动生成一、活动导入。校园里的树木,不仅装点了学校的景观,而且保护和改善了校园的环境。对生长在校园里的树木,大家不一定都了解,还是让我们来做一次调查吧!二、基本活动:校园树木普查。(一)普查校园树木,要学习科学的调查方法。1、测量树高(1)目估法站在距树一定距离处,先估算出整个树高的1/2处大约在树干的什么位置;然后再估算此位置距地面高度的1/2处在哪里,并用皮尺测量该处到地面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即可得到树的高度。示范目估法测树高。(2)竹竿测高法将两根竹竿均立于树的一侧,而且长竿立于树与短竿之间;调整两根竹竿的位置,直到两根竹竿顶端可以瞄准树的顶梢。然后,用皮尺分别量出两竿至树之间的水平距离。出示计算公式。示范用竹竿测高法测树高。2、测量树冠幅。(1)理解树冠幅。树冠幅:也称“盖度”,是指树冠在地面上投影的面积。(2)测量方法。直接量得树冠的长轴和短轴的数值,取其平均值的1/2为半径;再按求圆面积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树冠幅的数值。示范测量树冠幅。3、测量树的胸径。理解:树的胸径是指树干距地面1.3m高处的直径。讨论测量树的胸径的方法并演示。(二)学生分组对校园中现有树木逐一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学校树木调查表编号树名树高(m)冠幅胸径三、扩展延伸:深入研究校园树木。在普查了校园树木的基础上,还可以从多方面对学校树木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方面提出问题,进行选题研究。1、研究校园树木历史。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校现有树木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历史背景如何?是由谁主持实施的,当时有没有植树的规划或计划?树木种植后有没有受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2、调查研究校园树木生长环境。树木生长环境,包括树木生长在什么地方,阳光和水分条件如何,树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没有发生病虫害,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等。3、学校适宜树种的选择。汇总调查结果,分析现有树木的生长情况(包括树形、长势、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效益等),提出适合本校栽植的树种名录,还可以就其栽植方法和护理措施提出建议。四、创新活动:做一次小区域树木调查。选择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公园,利用节假日,仿照学校树木调查的方法,搞一次小区域树木调查。在此基础上,就该区域内树木的种类、特征、生长条件、存在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或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1、校园树木大盘点测量树高测量冠幅测量胸径树木历史生长环境树种选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