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赵珂《画家和牧童》是第六单元“优秀品质的人物故事”第一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本文谋篇布局上富有特色,戴嵩高超的画技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笔锋一转却传来了一位不起眼的小牧童的批评,前后对比明显。整体就是教学生字词,抓关键词句去感受画家的著名,集中学习课文的1至4自然段,适当做一些拓展。在集体备课时,为了丰满画家这个人物形象,在抓著名的同时,把谦虚也归结为著名中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第一次的试教,可能也有自身的原因,课堂氛围调动不起来,场面显得比较枯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有研读课文时对于重点句子和词语还需往深处挖掘,不能流于形式泛泛而过,要善于调动各种资源,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引导,让学生真正能深入文本体会。所以整堂课就给人的感觉是匆匆过场。没考虑到的是在小朋友眼中,画家就是著名还有就是虚心,不能理解画家是因为画技高,画品好,才能称之为“著名”。所以在教学“学虚心,悟著名”中,理解就更牵强了,反而有些绕不清楚。基于以上,就直接定下教学内容,就是学习一二三四段,知道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去体会他的著名,为下文的冲突打下基础。于是,我们再次做了调整。总体上就是没有变化。就是一个环节,以检查预习情况导入课文,出示的是课文的生字,想着只要学生会读就好,但是后来发现这是不符合教学顺序的。而应该是先初读课文,才会出现字词,这样也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它的也不多说,再说今天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我是用一个大问题:从课文哪些自然段看出戴嵩是非常著名的?小问题:哪个自然段最能看出他的著名?哪些句子看出他的著名?这样就始终围绕著名展开教学。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深刻,就是在说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读后的印象。给学生自由、民主表达的空间。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谈了自己对戴嵩和牧童的印象,大部分谈得比较到位,如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一个虚心的画家、一个有礼的画家、一个和蔼的画家等等,牧童能勇敢指出别人的错误、能细心观察生活等。还有就是在理解“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句子时,小朋友对于我提的问题:你能给这句话换种说法?时,他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而我也没有及时更换引导语去引导,致使在这个问题上兜圈。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更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我觉得人家的这个环节还是很不错的。比较两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他的画挂出来,有很多人观赏。b)你有什么发现?c)你认为哪句话更能表现画家的著名?为什么?d)看来这个“一……就……”的用处可真大,你能试着用上它说一句话吗?从感悟到运用,自然、简单、实用。这是一种深读,是学生在细读的基础上从表达方法和课文言语的韵味上进一步感受,领略课文言语并能学会运用。而说话训练也并不是脱离了文本,为了说话而说话的。所以,这次上课,我受益还是很大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让自己有了向前的目标和动力。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