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老年髋部骨折常见于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成人骨折的数字7.01%[1],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urfracture,IFF)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从股骨颈基底部到小粗隆水平以上部分的骨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老年人合并有多种慢性病并发症,尤其是患有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由于股骨粗隆间血运相对丰富,临床不愈合的机率很低。虽然保守治疗也能功能复位,但是给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带来的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2],手术治疗因明显减少卧床时间而改善骨折并发症已得到临床一致公认。早期,以DHS为代表的髓外固定物,因为患者骨质疏松体质、内固定物松动、退钉和髋内翻等问题导致手术失败率居高不下[3]。近年来随着股骨髓内固定系统(PFNA)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髋部疼痛、骨折延迟愈合、二次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我国中医治疗创伤骨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4]。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大多采用内固定法治疗,重视局部,忽视身体的整体性。中医治疗重视整体,在局部治疗中欠佳。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探寻出最佳治疗效果。2第一章资料与标准1.一般资料1.1资料收集将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寿光市人民医疗集团骨科收治的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收治时间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人。年龄65-91岁,平均74.1±10.7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见表1.1)。据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29例A3型5(见表1.2);老年患者患有高血压42例、糖尿病35例,冠心病史24例(见表1.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等待时间,骨折分型,受伤原因,合并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1患者基本资料项目手术组(35人)综合治疗组(35人)年龄74.5±10.3岁73.4±10.3性别男12女23男11女24术前等待时间2.4±1.3天2.3±1.4天表1.2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情况AO分型手术组(35人)综合治疗组(35人)合计A1191736A2141529A32353表1.3患者受伤原因类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统计表受伤原因类型手术组(35人)综合治疗组(35人)合计滑摔倒192241事故撞到235高出坠落325骑车跌落6713高血压202242糖尿病181735冠心病111324脑卒中347其他3361.2诊断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症状:外伤后髋部疼痛、肿胀,可有活动障碍或皮下瘀斑。体征:髋部压痛,髋部试验阳性,下肢短缩,外展达90°。骨折严重可闻及骨擦音。当分离移位,肌肉收缩牵拉可出现内收畸形。影像学检查:骨盆正侧DR可清楚显示骨折部位,类型以及移位情况,是一种常规首选检查。CT能够清楚的显示骨折数目、皮质形态,三维重建能够清楚的显示骨折断情况,为骨折分型提供了依据。MRI可清楚的显示骨折断端、周围组织的水肿、出血、损伤情况。骨折后骨髓内水肿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对骨挫伤MRI检查不可替代。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有明显外伤史,通过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初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患者;无其他部位骨折;受伤前生活基本自理,能正常行走200米以上;术前查体大致正常,辅助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相关心肺肝肾胃肠功能等内科疾病得到严格控4制,术前麻醉评估耐受手术者;年龄65岁;能够接受PFNA手术方式。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脑肝肾胃肠血液等基础疾病患者;不能配合的精神病患者;拒绝中医药服务的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接受随访和检查的患者;6个月内服用抗骨质疏松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严重过敏反应,不宜继续治疗;伴有脑、颈、腰椎疾病导致的脊髓受压或马尾病变者。1.4分型标准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的分型对临床手术治疗与康复预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手术方式的指明灯,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康复程度。目前临床上多灵活选择Evans分型或者AO分型[5]。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