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人文與環境關懷教育HumanisticandEnvironmentcare任課教師何婉清第一章緒論人文與環境關懷的定義(一)人文關懷︰對人類文化的關心1.文化︰人類為了存活和發展所產生的方法和想法。2.方法︰包括技術、文物,屬於有形的文物。3.想法︰是思考的方向,也就是價值觀,是屬於無形的文化。(二)環境關懷︰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心與維護,使環境不至於因為人類的行為而遭受到破壞、衰敗甚至滅絕。(三)人文與環境關懷︰探討人類文化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對於人類行為以及文化的影響。(四)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也就是研究生態系統的構造及功能的一門學科,因此也有人將『生態學』稱為『環境生物學』。二、演化學說與人類文化的起源查爾斯‧達爾文1858年達爾文發表演化論與天擇說,震撼了宗教界與科學界,也開啟了人類對於生物遺傳科學的大放異彩。(一)達爾文與演化論1.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1882)是英國生物學家,1831年10月隨英國探險船小獵犬號自英國普利矛斯港出發進行為期5年的探險研究。達爾文觀察自然界生物與環境之關係,以及物種及物種之間的關聯,因而建立了『適者生存』的觀念,這是天擇(naturalselection)及演化(evolution)的結果。2.演化論︰地球自形成至今,形貌多所改變,地球的生物也是在不斷的變異過程中進化,當生物的突變是能使其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則突變種會較未突變種更適宜在地球上存活下來,這便是生物演化的動力及機制。(二)人類演化與人類文化的發展人類絕對不是上帝造化的終極目標,人類只不過是地球眾多的物種之一。我們貌似猩猩的祖先,曾經過著類似猩猩的社會生活,卻在500萬年前和其他類人猿分支,開始在東非大草原上探索新的生態區位,他們的社會生活變的複雜許多,許多人類的特質,可能因此而演化出來,科學家懷疑這可能是人類崛起的關鍵之一。人類的特質1.腦容量大、具邏輯思考的能力。圖、人類的腦容量比黑猩猩大了兩倍羅丹沉思者2.具備語言天份,及使用工具的能力。日本早期所留下的石器工具3.具備愛、妒嫉、憤怒及各種情緒表現的能力。情緒表達能力形成的機制人類祖先為了求偶及繁殖而競爭,可能在我們心理上留下痕跡,因此塑造出各種情緒表達的能力。工具的使用與人類文明人類文明起源於人類工具的使用所導致的技術及工藝的進步,地球40億年的生命史中,沒有其他動物曾經留下工藝的痕跡。1.人類始祖的起源(1)人類的骨骼結構與大猿類似。(2)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和黑猩猩沒有兩樣。(3)人類與非洲類人猿在身體構造上及基因相似度上都非常相近,二者應源自於同一個遠古的始祖。(4)從遺傳學的角度,我們實質上可以算是黑猩猩的一個亞種,黑猩猩與人類的共祖活在500萬年前。人類的演化可分為五期-第一期(500萬年前)︰人類祖先遷移到非洲大草原,從由樹上生活的類人猿演化成為以兩腳走路的拉米達猿(Ardipithecusramidus)。拉米達猿預想圖出土化石模擬的阿法南猿預想圖第二期(250萬年前)︰石器的發明,顯示類人猿鑿石為刃以刮食屍骨上的生肉。此圖為200萬年前巧人鑿石為刃的預想圖第三期(150萬年前)︰粗糙的刀刃發展成巨型手握石斧及挖掘用的棍棒。本圖為東非坦尚尼亞發現70萬年前的人造石斧外觀。第四期(50萬年前)︰人類開始懂得利用火,且能製造精巧的長矛等工具。直立人開始利用火作為驅趕動物、取暖、食物煮熟與作為夜間照明的工具。北京直立人的頭骨第五期(5萬年前)︰人類開始留下真正屬於現代心智的痕跡,如洞穴壁畫、雕刻首飾、精密武器與繁雜的葬禮。史前壁畫2.社會智能與心智理論的出現(1)社會智能(SocialIntelligence)︰人腦的運作非常專門化,腦神經元網路會分別依其功能分成許多模組,各司其職。其中一些特殊的模組可運用來感知自己的社會,我們稱這些模組為社會智能。(2)社會智能是人類發展思考能力的重要關鍵,人類思考能力之所以會發展可能根源於類人猿的社群生活。(3)社會智能的演化,可能是人類發展出超腦容量的關鍵,也可能是人類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類由社會智能的演化而發展出人類的心智思考能力;換句話說,其他的人類共祖並沒有發展出具有具備思考能力的心智理論。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