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青铜器铭文艺术风格浅析摘要中山王青铜器铭文作为战国时期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土问世不仅为我们研究战国文字的简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源,同时也展示了其铭文具有修饰美的独特性。本文将以中山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在书法创作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简单探索、书法风格特点的具体分析以及美学价值的研究,综合论述了中山王青铜器铭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关键词:中山王青铜器铭文;艺术风格;文饰性;书风;美学价值AbstractWangZhongshanbronzeinscriptionsasanimportantpartoftheWarringStatesperiod,itsunearthednotonlyprovidesalotofvaluableresourcesforthestudyoftheWarringStatesperiod,butalsoshowstheuniquebeautyoftheinscription.ThisarticlewilltakeThreebronzewaresofZhongshanasthemainobjectofresearch,inordertorevealitsuniquevalueincalligraphycreation.Throughthesimpleexplanationofitshistoricalbackground,thespecificanalysisofcalligraphystyleandthestudyofaestheticvalue,itcomprehensivelydiscussestheWangZhongshanbronzewareinscriptionintheuniqueartisticstyle.Keywords:WangZhongshanbronzewareinscription;styleofart;gloze;callgraphystyle;aestheticvalue前言1974年一块刻着字的大河光石的出现,引起了河北省考古研究人员的注意。经过调查,考古人员开始了对一个两千二百多年的神秘王国的探究之旅。公元前5世纪诸侯争霸,一个由古老民族建立的国家诞生了——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左传晋》:“定公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召陵,谋伐楚也。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症疾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1]”对这个国家考古界的研究诸多,但是针对其独特书法价值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原因不外乎是当今大多数书家所追寻的是金石气,即字的厚重古朴,而中山王铭文特有的装饰性也许没有那么大的价值。此篇论文,以中山王铭文为主,从书法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方面,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中山王青铜器铭文的艺术风格。一、中山王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清代王先谦《疆域图说》一卷中指出:“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2]可见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对于这个历经坎坷的神秘国度,人们仅仅只能从一些战国历史文献的片段中,判断出其大体的地理位置,但关于中山国的详细的历史记载却寥寥无几。但随着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1-6号墓葬考古的出土,有关中山国历史的研究随之兴起,也弥补了战国历史中中山国史实缺失的遗憾。众多的研究者针对铭文的考释、史实的还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最为重要的部分便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而目前青铜器中出土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祭祀用的礼器,其内容大多涉及重大的祭祀、战争、诸侯的伟大功勋等,是研究诸侯国历史的重要史实文字资料。[3]”根据青铜器铭文内容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风俗,国家的经济制度及礼器制度。中山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平山三器最具有研究价值,其铭文篇幅长,字数多,铭文总计2458字,包括单字405个,合文13例,存疑字19个,可以说是中国古文字中的精品。大量文字的出现,为中山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同时对于中山王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山三器主要包括三件罕见的青铜器。其中中山王鼎铭文469字,是我国至今发现字数最多的青铜器鼎,鼎铭中记载:“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覆吴,克并之,至于今。[4]”借此为后人留下训诫,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时刻警惕仇人在旁虎视眈眈;中山王圆壶有铭文204字,共59行;方壶铭文450字,内容主要歌颂了先王中山王厝的英明神武以及在位时的丰功伟绩,还特别记载了讨伐燕国的功绩。这三件青铜器同时反映出了战国时代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平山三器的铭文均是刻铭,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传统特点,其内容大多为对先王的歌功颂德,但平山三器却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首先,铭文语言用词精炼,记载史实确凿,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引经据典的语句。如,“宿夜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