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观潮》《诗词五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23课《观潮》(自读)第24课《诗词五首》(讲读)二.学习过程:观潮(一)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2.学习本文与写景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结构得当,语言精炼的特点。(二)文学常识:1.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富,祖籍山东沂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岛县令,宋亡后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2.出处:《武林旧事》。此书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3.文体:散文(三)整体感知:1.掌握以下加点字注音:雷霆(tíng)震撼(hàn)沃日(wò)斋()艨艟(méng)履(lǚ)倏(shū)舸(gě)焚(fén)善泅者(qiú)溯(sù)万仞(rèn)罗绮(qǐ)僦赁(jiùlìn)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钱塘江大潮是一大胜景,本文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丽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3.赏析课文: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状观。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题旨;第2句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第3句对海潮进行正面描绘;第4句引用杨万里的诗句佐证自己的描写,对自己的描写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1句写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第2句写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第3句写结束后撤退迅速。第三段:写弄潮儿的英姿。表现了弄潮健儿在惊涛骇浪中的精彩技艺。第四段:写观潮的盛况。用物价的飞涨,路途之长,车马拥道,显示观潮人众多,再用看棚之内席地不容插足突出观潮人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四)写作特点:1.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炼。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这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一方面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洁明了。本文描写也十分生动形象,用了大量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2.风景和风俗相融,自然美,人情美相交织。第1段侧重于自然美,第4段侧重于人情美,第2、3段则是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融合,人情美中有自然美。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拨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健儿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诗词五首(一)重点、难点:1.领悟诗词中的情感或哲理。2.体会诗词意境美。3.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二)关于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及赏析。渡荆门送别1.作者介绍(略)2.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25岁的李白这次从蜀地出发,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3.理解诗的内容,意境本诗记叙写景抒情,主要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和远行的地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描写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作者以移步换景法,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幅明镜。“云生结海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