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亨利小说中异叙修辞法的翻译——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摘要】《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在其短暂的文学生涯中,欧·亨利为世人奉献了无数精美的文学作品,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一直为各界人士所称赞。在创作中,他将喜剧与悲剧、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故事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鲜明的对照和衬托,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用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开拓了读者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本文将通过对《警察和赞美诗》的研究,探索异叙事修辞法在欧·亨利小说中的翻译。【关键词】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翻译美国著名现代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以其短短48年的人生赢得了无数辉煌和赞誉,评论界称他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文学界称之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在世界文坛,他是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以美国最底层百姓生活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他的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新颖奇特的构思及韵味深刻的内涵获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他在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富于生活情趣的故事,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因而被称为“美国幽默百科全书”。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当属《警察和赞美诗》最为经典,整个故事在情节上的构思非常有特点,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是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暗藏对时政的针砭。本文将对《警察和赞美诗》从语言学中心理空间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作者的创作理念进行深入解读。一、作品概述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幽默的文学语言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涵而在美国文坛上鹤立鸡群。这部作品是欧·亨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构造使其虽历经一个多世纪仍经久不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流浪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个流浪汉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可以进监狱从而可以度过寒冷的冬天,但是一直不能如愿,最后在教堂的栅栏外听到了赞美诗,突然有所顿悟,想要重新做人,不料被警察看见,以为他要作案被送进了监狱。从这个有些滑稽和荒诞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困境,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颠倒黑白的丑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激烈言辞,也没有沉痛的哀怨,更没有悲愤的控诉,而是以一种喜剧的方式,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弊病的辛辣讽刺。作品的主人公流浪汉苏贝的行为和经历可以说是荒诞而可笑。但是,有谁知道,这荒诞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可笑下面暗藏了多少泪水,笑过之余,不禁让人沉思。作品中的苏贝代表的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而其在小说中的所谓荒唐经历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夸大表现。作者通过小说揭示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又给了作者创作的基础和灵感。小说就像一面照妖镜,揭去了社会的外衣,将其本质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世相去粗取精,用荒诞而幽默的语言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作者欧·亨利在作品中运用了比喻、借代、拟人、反讽等修辞手法,为作品增添了许多诙谐、轻松、幽默和辛酸的韵味。例如,作者将落叶称作杰克·弗罗斯特,这个名字在应为中的意思是“寒霜”,把苏贝之流的流浪汉称为“露天居民”;而将流浪汉们栖息的广场戏称为“露天别墅”,用营房借代北风。通过自嘲、诙谐的语言缓解了秋风萧杀,冬天将至的那种沉重和凄凉感。现实中,监狱几乎是任何人都不愿涉足的禁地,而在小说中,那里却是流浪汉的天堂,因为在监狱至少可以有吃有住,借以度过寒冷难熬的冬天。这是对社会最大的讽刺,穷困潦倒的劳苦大众无以维持生计,只能寄希望在监牢中度日。又如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为生活痛苦挣扎的惨状,通过对苏贝想赖账而被毒打的情节表现出来,苏贝被两个侍者叉了出去,将他摔在坚硬的马路上,右耳贴地。浑身疼痛的苏贝只能像曲尺一样一节节撑起身子。通过苏贝的狼狈,展示挣扎生存的艰难,辛酸与无奈不言而喻。互文性也是这部小说一个明显的特征,欧·亨利通过模仿和引用罗马故事和古希腊传说,用一种滑稽幽默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