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和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2、明确目标:刘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作者与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还会有这么一段深情的独白?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追忆,完成下面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三个特写镜头,抓住那些能表现人物灵魂的细节描写,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板书:细节)3、效果预期:如果这节课你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一定会受到刘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有信心吗?二、民主导学。呈现任务(一):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的4——10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刘老师?你是从哪件事中感受到的?请随时记录你的读书感受。自主学习:(略)展示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呈现任务(二):在刚才读文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些不平常的字眼,拨动你的心弦,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究竟是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刘老师的这种人生态度?自主学习:把这些字词句画下来,写写感受,再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同桌听。展示交流:(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的乐观、幽默。1、学生交流。这是一位幽默的刘老师。读读相关的内容。刘老师把他残疾的事情放在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中,就显得风趣、幽默!(板书:幽默)这是一位乐观的刘老师。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2、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乐观、幽默地笑着谈谈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指读)3、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听完刘老师的话,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读下去)(1)你知道孩子们在笑什么?为什么又会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他们又尊敬刘老师的什么?(2)体会“泛”的准确性。把“泛起”换成“冒出”“涌出”,合适吗?这种酸涩是在我们的笑声中慢慢产生的。(3)多么微妙的心理变化呀,(板书:心理)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4、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和幽默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学生们会永远记住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所以作者说——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二)在旋转板书中感知刘老师的坚强、敬业。1、老师上课写板书,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来讲,是何等的不易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转”“转向”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把这些动词放在句子中再读,在脑中浮现刘老师写板书时的动作。这段话中连续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急速”,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正是这种艰难,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毅力顽强的刘老师)一个年过半百、身体残疾的老师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他仅仅是转一次吗?他上一节课,上一天课,上一年,上一辈子课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从不嫌麻烦,在无数次的旋转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工作认真的、敬业的刘老师)3、这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就是细节描写!(板书:动作)这一次次的旋转,让我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