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力目标:1、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目标: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导入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袋500克装盐、7包1千克装面条、1台盘秤、1台天平、1台弹簧秤、7个二分的硬币、7个果冻、7个1元硬币绿豆少许等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抱一抱”的情境:找两位体重对比明显的学生,老师抱一抱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其次,我利用课件演示课本上小雪和妈妈的购物情景图,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16分)1.认识感知1克(1)认识天平,告诉学生天平用来称很轻的物体。(2)出示“宝盒”,里面装有7枚2分硬币,猜一猜1枚两分硬币多种?(3)用天平称一称?得出是1克?(4)那1克有多重呢?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5)掂一掂: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老师拿出“宝盒”,将硬币发给小组长,请每个组员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感受完了交给小组长保管。(6)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7)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称绿豆,大约8颗绿豆是1克。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面条就重1千克(有标示)。(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每组发1袋面条,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掂完后交还小组长保管。(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很重)(4)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5)比一比,在小组内一手托1枚2分硬币,一手托1包面条,静静感受1克和1千克比有什么区别(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6)小结: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4.认识秤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教师介绍。5.克与千克的关系(1)算一算,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课件出示,板书1000克(2)称一称,用秤来称称看。观察介绍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引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带读:1千克=1000克(3)指导学生注意秤上的g和kg,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三)、基本练习,巩固应用(10分)利用课件展示连一连、填一填、判断、“火眼真睛改错”、认一认等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小组活动(6分)1.掂一掂,估一估,每个小组分发一枚1元硬币,一个果冻,一本数学课本,让他们估一估它们多重,写下了并小组汇报。2.师生一起用盘秤来称,比比那组估得更准确。(五)、全课总结.(3分)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六)、课外拓展(2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七、说板书设计克与千克1000克=1千克“g”表示克,“kg”表示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