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内容】一枚金币【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民间童话,他记叙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通过劳动终于懂得金钱来之不易。告诉人们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能不劳而获;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父亲决定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这是故事的开头。第二部分(第9——20自然段)写母亲两次送给儿子一枚金币,两次都被父亲识破,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21——结尾自然段)写儿子劳动一个星期挣得一枚金币,不能忍受父亲把它扔进火炉里,因而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课文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情节有反复,语言也有反复,突出了对待金钱的态度。【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学目标】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2、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并珍惜金钱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生字词,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两个词语形容。同学们,勤劳朴实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懒惰,如此花钱如流水,他再也受不了了,决定教育教育儿子。今天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二、精读感悟1、这篇文章共写了父亲和儿子的几次对话?(次)。那么,文中三次对话内容一样吗?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2、默读课文,画出前两次父亲扔金币时儿子的表现,体会儿子对金钱的态度和父亲的心情。(儿子:毫不在乎,不懂得珍惜;父亲:伤心,绝望、无奈)(指名回答,先让学生读出所划的句子,再用词语总结出两人的态度)2、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前两次的对话,读出父亲的无奈和绝望。3、当儿子第三次把金币给父亲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勾画第三次父亲扔金币时儿子的动作、神态、语言,并做批注,体会第三次儿子对金钱的态度。(儿子:委屈、伤心、气愤,懂得了金钱的来之不易。)指名回答,让学生读出所画的句子。4、通过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了什么?这里儿子为什么受不了了?(因为这是他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的)5、儿子做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可能还做了些什么?总之,儿子受了一星期的苦,知道了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体会一下挣钱的辛苦。(指名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次对话。(指名读,分角色读,读出儿子的委屈和伤心、气愤的心情)三、领悟道理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吗?通过劳动换来的金钱才是最珍贵的四、小练笔儿子受到教育后,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此时,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五、作业搜集两条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背诵积累下来。【板书设计:】珍惜金钱一枚金币父亲: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儿子:好吃懒做花钱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