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及<论语>•仁学思想礼治规范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最集中地体现在《论语》这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中。《论语》并不是孔子自作,而是在他死后,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相继纂录而成,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要内容,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虽然《论语》所记的言论相对于孔子一生而言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只是一些零散无序的片段,但是由于它从各个角度记录了孔子不同时期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言论,所以完全能体现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概要,因而成为后世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经典,也成为传统社会历朝历代从草野平民到帝王将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圭臬,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著作之一。•“礼”与“仁”的观念以及在这二者的统一中建构起来的一整套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往往代表礼乐,也就是礼乐制度和礼乐观念,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所说的“礼”,往往指的是周礼,也就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在原始巫术和祭祀活动及族群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习俗和仪式,是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参考夏礼、商礼对周礼进行了一番改造和完善(即所谓“制礼作乐”),并加以推广,使之成为一套用以规范天人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具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的统治法则。•孔子自幼生活在周文化风习浓郁的鲁国,对周礼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崇之心,因而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痛感于东周以来列国纷乱、“民散久矣”、“民恶其上”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因而把恢复礼制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孔子所维护的礼包含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尊尊”,就是在区分人的等级的基础上,保持位卑者对位尊者的尊崇和服从。尊尊首先是要尊君。他主张“事君尽礼”(同上)、“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就是说要按礼的法则来侍奉君主,并能为之献身。•第二是“亲亲”,也就是对亲族的爱,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其中孔子更加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的恭顺,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因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即父子互为对方向外人隐瞒过错也可以说是正直,就是因为它符合“亲亲”的原则。••尊尊体现的是等级制的原则,而亲亲体现的则是宗法制的原则。为了维护这样的原则,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也就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其言行与名分相符。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而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也就是要求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仁”在孔子的言论中有多处不同的解释,也就决定了“仁”是一个包括不同层面含义的概念的有机体。孔子的弟子曾经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同上),还主张“泛爱众”(《学而》),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可见,从这层意义上讲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对所有人的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品格;•但是“仁”又并非“兼爱”和“博爱”,而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心理情感基础上的有差等的爱。•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将仁与礼相结合,由此界定出仁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就是仁。而具体的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仁”又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是出于人格的觉悟去践行礼。•由此,孔子就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常之用,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孔子以其仁学精神来观照政治,就形成了他的仁政德治思想。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从仁的观念出发来对待百姓,关心和爱护百姓。而最重要的原则是应以德政来取代苛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还对比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