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复习要点:1、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2、学习课文描写黄山奇景的手法。一、文学常识:作者:徐迟(1914-1996),原名徐高寿,浙江吴兴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了《歌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注音龙蟠()喑呜()()近踵其险()菡萏()翘望()鳌鱼峰()突兀()拾级()肩糗仗剑()绮丽()紫霭()毫不悭吝()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词要单独解释:胜境:氤氲:近踵其险:化险为夷:煞费心机:喘息甫定:临虹款步:倏来倏去:扑朔迷离:三、课文理解:1、《黄山记》是一篇构思独特、文采飞扬的游记体散文,全文抓住黄山险和奇的景物特点,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徐迟,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2、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徐霞客曾赞美黄山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胜地境有四境:奇松、怪石、云海、温泉。3、归纳本文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出本文写作思路。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胜境。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攀登都峰的经过。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是文章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特色所在。首先这两部分给文章设定了一个宏观的时间顺序:从混沌初开、宇宙形成,到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唐宋明清到现代社会,简直是一部“地球史”和“人类史”。在这样一部“历史”中,以黄山为代表的大自然成了对人类的考验,登临黄山险峰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实践。在这样的“大时空”背景上勾画黄山美景,不仅是对自然的歌颂,也是对人类的歌颂,对当代社会的歌颂。因为“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今天,我们已将从“人间”进入“胜境”的通道打开,“胜境”已成为“公园”。这一深刻的历史启示,会使昂扬奋进,为追求美而攀登。本文三、四两部分是记叙作者一行人游黄山的经过和印象,似可独立成篇,而且详景略踪,文采斑斓,已经很有特点了,但作者的构思更为恢弘,仅从一次游览写黄山远不是本文的立足点,从宇宙和历史的“大时空”观赏黄山美景才是本文的特色。一、二两部分与三、四两部分构成了照应。第一部分可以看做是对黄山景色的总体上的介绍和描写,是为下文的铺写张本,如第四部分,描写云雾笼罩下的黄山,如果和第一部分相对照,会更清楚地看出作者描写的层次,更容易抓住景色的特点。第二部分也是为第三部分作铺垫,因为黄山之美,美在天都;黄山之险,险在开都。过去登不易,现在登上了,自然要重点写。既然天都极美,自然又要详写,而略写其他。所以,写黄山历史,也是古为今用,使作者对现实材料的剪裁可以更为大胆和灵活,并使文章内容详而有据,略而不乏,有一种挥洒自如的大家风范。4、写作思路:全文思路,以“奇、险”总领全文,承“险”字展开,缘“奇”字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深化主题。5、本文构思“出奇制胜”,写法别具一格,具体表现在哪里?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在这不少的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文章不像一般游记那样,先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地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处胜境的角度去写。读者以为,写了黄山的概貌以后,接下去该写怎样游览了,可是作者却宕开笔去,跳出就山写山景,又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一般的写法,而是有重点地写了几种景物。本文之所以用黄山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为一条隐性线索贯穿全文,打破具体的时空界限,不完全像一般游记那样写法,其原因在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蕴——歌颂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力量——决定了的。6、本文的散文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并由此概括本文所显现出的徐迟散文语言风格。采用节奏明快的短句子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是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