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幼儿天性,引领自然成长无锡市港下中心幼儿园周晓芳【文章摘要】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天性主要存在于被佛洛伊德称之为精神或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本能—“本我”之中,因此,儿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规定着儿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历程。而成人要做的只是发展和了解儿童的天性,顺着天性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关键词】天性自然等待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先生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要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追求幼儿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肯定幼儿现实生活本身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一、尊崇天性,培养创造力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天性主要存在于被佛洛伊德称之为精神或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本能----“本我”之中,“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本我”中唯一占优势的特性是它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包含着种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此,儿童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规定着儿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历程。而成人要做的只是发展和了解儿童的天性,顺着天性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就足够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指出,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围环境。通过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为他自己所欣赏的东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相信,我们的孩子具有创造的能力,而创造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就成为幼儿园各项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制定合理的目标。以往的幼儿教育活动,常常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首要的目标。因而,在活动中,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竭尽全力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即使有一些动手操作实践,也大都是作为一种“点缀”或者为了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某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只有乐学、会学,有探索精神,有创造力,才能终身受益。所以,教育活动的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发现,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让幼儿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注意动手操作。创造的前提是探索、体验、操作,这是幼儿创造的源泉。成人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探究、体验,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这种操作必须体验探索过程,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支持和引导幼儿个别和小组发起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学习。创造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都可以产生创造。家长和老师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要允许幼儿出错,因为幼儿的许多错误源于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可笑的观点,在幼儿看来也许就是合理和正确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有创造性的活动。3、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和老师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其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鼓励孩子发散思维。例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又如:给孩子讲故事《熊医生过河》:“天气忽冷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