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VIP免费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_第1页
1/5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_第2页
2/5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_第3页
3/5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一、字词句图,快速入目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介绍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巨大变化,在雷雨没来之前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相反,在雷雨之后“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在这里就有两幅图片非常醒目地展现在课文中,雷雨来前的文字下方是一幅乌云密布、电闪雷呜,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关上的图片;而在雷雨过后的文字上方,是一幅天蓝气清、彩虹高挂,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打开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大致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图片的快速过目能给快速阅读带来帮助。在第一幅图的下面有几个小蜗牛和小贝壳,里面正是这堂课所要求认识的四个生字“压、乱、垂、虹”,让学生有意地将生字带到课文中去认识理解,随文识字的效果更佳。课后还有一个“读读想想”,要求是“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如果学生能带着这样的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结合他已经了解的图片生字等各种文本资源,这样的快速阅读效果一定会更好。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文,该文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描述了各种花不同的开放姿态。尤其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词丰富、语言优美,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只是面对这么多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姿态,要学生一下子识记实在是有些难度的。在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四面环绕的花的图片资源,利用图片感受“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等多种花的开放姿态,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效果更好。再如三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文中,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再根据课后思考题的提示,为什么“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根据课文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这样的阅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中“蓝天、碧水、青蛙、雄鹰、龟兔、清澈”等字词,更为下文的理解做好了铺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与传统的阅读相比,快速阅读不仅只是关注课文的文字,眼光也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写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是通过综合利用文本资源,快速吸收对阅读有用的相关信息,继而在“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这一层面上展开阅读,深入阅读,享受阅读。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而且也对本次的快速阅读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二、设计问题,规定时间在学生对于字词句图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在这里,建议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快速阅读的测试题目,然后把答案写在本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试教期间,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跨跃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其中的一个班,我以“文中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作为阅读思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在学生默读完课文一遍后,笔者根据班里的53名学生中36名已举手时测试了一下时间,大概用了5分钟。然后让他们将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当48位学生已经完成之后我看了时间,总共用了9分钟。据之后的统计,为“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