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揠苗助长》课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两会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筋疲力尽”、“巴望”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表达方法。3.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初步认识寓言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体会寓意的现实意义。课前准备头饰、课件、《揠苗助长》的文言文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揠苗助长》课文。2、查一查。通过查字典或上网等方法对寓言有个初步了解。3、忆一忆。想想曾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二、课内精讲精练:(一)、抓住题眼,质疑引路1.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给你们上课的还有一个人,知道是谁吗?引导看书,明白是寓言故事中的人。(板书:揠苗助长的人)2.“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浇水、施肥、拔草)3.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是“揠苗”。注音,读,“揠”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4.看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质疑:为什么要拔苗?是怎样拔的?结果怎么样?(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这三个问题提的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这三个问题大声地认真地读一读这个小故事,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同桌间互相帮助,或者借助工具书学习,把课文读通。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有没有读通。3.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弄懂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农夫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怎么样?4.请用读书的方式回答刚才三个问题,会回答的就站起来读。5.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已经初步解决了自己提的问题。这个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就把禾苗(),结果()。(三)、紧扣字词,理解课文A.学习第一节,体会农夫之急1.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为什么要费很大劲去拔禾苗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焦急)2.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1)“巴望”是什么意思?(板书:巴望)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我就是禾苗,你怎样巴望我快快长大?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2)“天天”是什么意思?(板书:天天)今天去了明天去吗?明天去了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晴天呢?雨天呢?可是他看到什么了?(3)出示小黑板: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要知道,作为种田为生的农夫而言,禾苗可是他家的全部收入呀。禾苗不长,意味着(),所以他的心里()。你们听到他焦急地对禾苗说了什么了吗?禾苗长了吗?为什么觉得没长?3.农夫焦急的样子我们看到了,他焦急地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板书:焦急)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在书上描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4.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看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谁来读?(一生朗读第一节。)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指导朗读第一节。)5.说一个人“急”还有好多成语呢。你知道哪些?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一起读一读、记一记。B.学习第二小节,体会农夫之累。1.农夫是这么的操之过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一想到这个办法,他就引读(急忙——),同学们,你们看,书中给我们画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