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挑战杯演讲稿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好。此次演讲的题目是“研究挑战杯”。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就如何开展挑战杯和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对挑战杯的顺利和高效进行尤为重要。首先,如何开展挑战杯。在此之前,应当说一下挑战杯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一、组织工作模式单一,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挑战杯的开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模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参赛人员的积极性。由学校团委统一领导、学院团委具体开展工作的传统的组织工作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中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新的更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促进挑战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体策略如下:第一点:积极促进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及相关学生社团的参与合作,多种途径促进优秀作品的产生。通过学生组织配合与辅助可以更加高效地提高参赛人员的任务进度。在这里,强调一下学生组织只是辅助,提供一些调查的便利和部分资料。二、各小队组织建设不完善,权责不清,松散懈怠。很多小队至今没有开过例会,或者没有开展任务。各小队成员敷衍应付,不愿出力,对于队长分配的任务未能及时高效地完成。造成团队效率低下,队员间不能很好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应该指引各队完善其组织制度,建立队员成长档案,我们也应该给各队建立相应的团队成长档案,以便了解各队的进展和自第1页共18页身状况随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三、选题概念模糊,准备工作不足。参赛学生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题目选择而无从着手,所选课题过于陈旧,无法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普遍存在着“炒剩饭”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一味指望学校或老师分配任务。知识课题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明显不符合挑战杯的宗旨与要求。前期准备不足。大部分同学不是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知识、寻找课题,而是“临时抱拂脚”,因而课题质量差,被批准的几率减小。同时不能正确处理科研活动与正常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科研活动本身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出不了成果或成绩,就更加得不偿失。最后一点,也就是知识结构有限性,使参赛者1缺乏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知识。有的文章甚至格式不规范和文体不对。对研究目的、方法、手段、结果论证不清。同时这也与学校集体培训的没有针对性以及材料的陈旧性和部分指导老师指导积极性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古人云,意在笔先。没有良好的立意与想法就很难得出优秀的作品,如何能够引导参赛学生具备正确的参赛观以及做好参赛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从学校、老师以及参赛学生三个点来论述这个问题。1.第一个点,学校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学校应该大力发挥指引作用。积极向学生提供学校最新前沿课题,这样就及其有效的杜绝了“炒剩饭”的可能性。同时,形成完善的咨询机制,能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得出解答,我认为设立专门的咨询平台,例如人人主页。第二个点,老师。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研究领域的指导,或对学生的研究课题提出建议。最后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学生。学校,老师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有限的引导,关键还是靠学生本身。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是挑战杯竞赛开展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经验不足等问题,希望分阶段对不同需要的学生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而非“大锅饭”式的培训,这样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选题和撰文的技巧。提供参赛学生和往届获奖或参与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参第2页共18页赛同学更好的认识挑战杯,了解挑战杯,获取更加有用,更加真切的经验和教训。四、外界支持较少,比赛开支较大。众所周知,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社会科学领域的课题需要有大量的调查取证、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