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一、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和探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然而却忽视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能力的指导,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而且,由于近年来小学生作业量的合理控制使小学生有了富足的课余时间,他们自主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效果也让人担忧。因此,我们对189名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1.每天完成老师的作业后,主动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只有19.7%,有时阅读、有时不阅读的占52.1%,11%的学生课后从不阅读。2.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多达63%,一般的学生44%,不喜欢的只有2.6%。3.82%的学生家里没有藏书,督促孩子自主课外阅读的家长仅12.8%,喜欢和孩子一起进行课外阅读的仅9.3%。4.读书方法单一,基本不动笔墨,除老师的布置外,自主写读书笔记的仅14%。喜欢和老师交流读书乐趣的12.6%。5.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按顺序是:卡通漫画、童话故事、科幻天文、作文杂志、散文小说。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热情、有基础,但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是其中重要的缺陷,究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仅仅局限于课文,教学的重点倾斜于分析,对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涉及不多。大语文的教育观还没有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课堂体系还没有建立,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不够,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发挥多渠道、多阵地。而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阅读量还没有得到落实。其次,学生很难从教师和家长处得到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还没有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课外阅读没有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驱性行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仅仅局限于卡通漫画之类。而且受到电视、电影、电脑的干扰和影响,使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不理想。最后,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厚,家长对课外阅读理解狭隘。多数家长仅仅重视课外学科辅导书的阅读,仅仅支持小孩对作文辅导书籍的阅读,削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禁锢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思维创造。二、问题提出为什么要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第一,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据资料显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在出版。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之广,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阅读量的增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小学语文统篇教材的阅读量仅为30万字,小学生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仅是103字左右。语文课堂充斥的是繁琐的分析和知识点的讲解,能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这项阅读指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第三,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淑湘先生所言:“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怎样来指导有效的课外阅读呢?三、实践探索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与增加课外阅读量是息息相关的,与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①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②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