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1.本义:到、往、到┅┅去。例如:①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牛到哪里去?②然后驱而之善。(《孟子·梁惠王上》)——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做好事。2.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例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你会怜悯我,让我活下来吗?(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例如: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使得天下豪杰俊士,跑来归顺您。(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例如:①子犯请求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他们。(4)指示代词,此,这。例如:①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唐·杜牧《阿房宫赋》)——秦人看待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3.助词。(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例如: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用你的矛击刺你的盾,怎么样?②是寡人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这是我的过错呀。(2)用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3)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①何功之有哉?(《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什么功劳呢?(4)补足音节,无实义。例如: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在梁待了很久,魏国不能相信他,任用他。②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能。”(5)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就为百姓担忧。②高余冠之笈笈兮,长余佩之陆离。1——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再加长我长长的佩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