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争当先锋——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赵凤艳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是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曾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九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因此,振兴教育,全民有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新课程又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新的体会。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改革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堂将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将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二、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色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四、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着、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检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作为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的反映。社会规律和人类的思想,只要我们打破常规中束缚自己发展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