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蔡敏怡在这次观看教育部长的电视讲话中,我发现里面提到的某些问题,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找到,其中,部长讲到某些教师提问题,只是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其实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虽然当时的学生立即就答到了,课堂气氛也很好,不过到后来才发现这种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没有提高,久而久之,便养成不喜欢思考的坏习惯。那到底要怎样才能令课堂真正“动起来”?以下是我在这学期实施新课程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先,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其次,大数量地“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发动学生,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第三,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学生的“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听”、“看”等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动”,学生是否“看”,是否“听”完全由他自己主观地控制,效果是很差的。“论”、“评”、“议”等行为基本上是主动地“动”,因为能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论”等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动”是主动探索的体现,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评”、“议”、“论”。教师牵一牵,学生动一动,绝不是真正地“动”。第四,要高质量地“动”,“动”有有效和无效之分,有效的动是高质量的“动”,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结果,是使学生有收获的“动”,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动”,这种“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一般的一问一答,仅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大数量、高质量和积极主动地“动”的课堂,才是真正“动”起来的课堂。二、如何让课堂“动”起来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自身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其次,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发动、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第三,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地学生,...